陶傑:後武肺格局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武漢肺炎全球化,西方才驚訝由中國深度參與之後的「全球化」,一旦中國因素停頓,對西方的經濟破壞之深。

2019 年 9 月之前的 12 個月,到英國旅遊的中國遊客超過 41 萬。2018 年平均每人在英國消費高達 1,600 鎊(約 15,500 港元),這還不包括機票開支。

倫敵的富豪百貨店哈洛德,中國購物者人山人海,早已加貼簡體字告示。哈洛德在瘟疫中應聲關門,其他牛津街等百貨零售也一樣冷清。

全球化速度快、時間短、帶來的利潤驚人,主要是因為中國自從加入世貿之後,增長極為強勁。

2003 年沙士期間,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只佔全球 4%。現在中國已經增長四倍,佔全球 16%。

因此,隨著武肺期間中國國內汽車銷售銳減 86%,英國國內主要汽車廠都要關閉。一旦汽車製造業崩潰,車行零售、汽車配件、全球市場廣告,許多條生產鏈全部崩潰。

西方已經歷過 2008 年金融海嘯,本來經此熱身應該知道全球化生產鏈斷裂、火燒連環船的高風險。但 2008 年金融海嘯只限於銀行和房屋借貸,損害幅度有限,零售飲食和旅遊,其他百業多少有點隔岸觀火,而且隨著英美等即刻量化寬鬆,西方迅速復元,變成「好了傷疤忘了痛」。

全球化確實在十幾年內令數以百萬計的窮人脫貧,許多在中國大陸,但隨著人口流動更密集,跨國旅行更頻繁,病毒一旦傳染,殺傷力更大。

美中貿易戰加瘟疫全球化,令西方跨國企業不得不重組其產業鏈。西方政府和商界要想出一個辦法,令即使再有瘟疫甚至戰爭發生,本國的利益沖擊可壓至最小。

將來一個可能,就是與其將生產線搬去世界窮國,不如讓西方的知識精英人口、理念、訊息更為流通。亦即與其讓中國留學生大量來英國或澳洲的大學消費「留學」,一旦瘟疫,中國留學生撤退,大量西方大學面臨倒閉;在後全球化時代,不如由西方的精英人才向全球流動,將知識和技能隨身帶備。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以「國聯」為首的國際和平組織勢力減弱,經濟衰退,各國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趨向緊密合作,跨國商貿興盛。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創傷極深,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用金錢救活整個歐洲。

若武肺全球化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則「戰後」世界格局遠境如何?目前尚未清晰,但西方智庫已有人開始思考

最大的關鍵仍是缺乏世界級領袖,不論英美還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