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固然貴乎真誠,但在其他時候,高舉「忠於自己」的旗號,毫無顧忌直腸直肚,結果卻換來「得罪人多,稱呼人少」8 個大字。該在何時何地,如何「巧妙地」真情流露,讓對方樂意接受,為自己加分?心理學家試圖找出「坦蕩」和「掩飾」的平衡點,拿捏好「做自己」的分寸。
「做人夠真」並非免死金牌,尤其是應徵工作之時。近日一份發表於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的研究,分析律師和教師在見工時致力表現真我,如何影響他們的受聘機率。實驗參加者對多項陳述表示同意與否,包括「見工時會試著坦承自己的個性和工作模式」,以及「讓僱主看到真我是重要的,即使這會讓人得悉我的局限」。
結果顯示,同意以上陳述的人多獲錄用,但前提是其履歷被評為頂尖的 10%。對於大部分律師和教師,真誠則未增加勝算,若他們分別低於整體平均或 4 分 1 水平,更會導致失利。這或是因為履歷評分高的人擁有「本錢」,流露真我會被視作自我覺察;反之則是暴露缺點,雖然坦承難以專注細節,或正接受心理治療等,卻顯得他們不稱職或不可靠,失去面試官的尊重。
見工時「老實不討好」的另一理由,或因它顯得人自利自利和自命不凡。這類求職者予人一種印象:一味表現自我,沒展示對工作的熱情,以及對機構的好奇。倫敦商學院組織心理學教授 Herminia Ibarra 指出:「這種『把完整的自己帶入工作當中』的概念很自戀。有顧慮過別人嗎?」確有研究顯示,真誠反令不太關注他人的應徵者失分,表現評價較低。
美國華頓商學院組織心理學家 Adam Grant 形容:「沒有界線的真誠是粗心;沒同理心的真誠是自私。」他提醒,當我們展露自己的局限時,需避免令自己的優勢反受質疑。「當然,我們該忠於自己的價值觀,但其中一項價值觀該是關懷他人。」他以一次為非牟利機構 TED 的員工演講為例:「他們可是以評鑑全球最頂尖講者維生的人。我應否大方坦承自己的不安?」
Grant 在後台時心想:「我已做過兩場 TED 演講,他們或會視我為一名得體的講者。但若我要自認焦慮,需令此事圍繞他們而非自己。」於是他甫登場只說:「若有甚麼比在 TED 演講更緊張,那就是向 TED 演講。」觀眾笑了,他也放鬆了。事後還有兩人向他表示,感覺受到肯定。「我直認緊張一事,表明他們對我重要。真誠不只是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覺,而是傳達我們對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