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生產法」,等於社會主義救國?

A+A-
杜林普援引「國防生產法」前,已有美國企業開始生產抗疫物資,如緬因州服裝生產商 L.L. Bean 就趕製口罩。 圖片來源:Blake Nissen for 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美國總統杜林普援引「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要求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Company)、3M 等私人企業生產呼吸機口罩。有本地倡議型媒體稱英美「忽然共產」,並將此舉與社會主義相提並論。誠然,抗疫危急關頭,姓資姓社或屬次要,但動用「國防生產法」,真的代表美國正以社會主義救危嗎?

美國在 1950 年通過的「國防生產法」,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國家未有準備下匆匆參戰的教訓。由於經歷大蕭條,且不願介入海外衝突,美國本來沒有打算參戰,直至 1941 年偷襲珍珠港事件成為參戰的轉捩點。其時,未有充分準備的美國陷於困窘 —— 如何趕及生產武器等物資?歷史學家 Barton J. Bernstein :「當時美國許多主要原料生產商都不願擴建設施、製造商則不欲將和平時期的生產線,改為製造迫切需要的武器。」

有見及此,時任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尋求更大的權力以打破僵局。1942 年的「第二次戰爭權力法」(Second War Powers Act),便賦權總統徵用物資及財產,並迫令各行業生產戰時物資。由是,當時美國民用產品工廠改為出產飛機、坦克、軍車、武器、船艦等國防產品。戰爭期間,美國製造業產出增長達 300%。

工人清理通用電氣於印第安納州(State of Indiana)所在工場,以生產呼吸機。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總統藉「戰爭權力法」(The War Powers Acts)掌握空前權力,但大部分皆隨戰爭一同結束。直至 1950 年 6 月冷戰期間,蘇聯支持的北韓入侵南韓,西方國家憂慮,此乃共產主義陣營初試藉軍事干預接管其他國家。其時美國再次準備不足 —— 各工業已回復生產民生用品,國防生產下降,甚至連生產軍事物資的器具本身亦供不應求。當時專家們一致認為,若此時共產勢力試圖開展另一條戰線,美國將無以應對。

1950 年 7 月杜魯門向國會表示,韓鮮半島無可避免的戰爭,將導致國內物資供應短缺、通貨膨脹,並要求全國增加國防開支。 杜魯門發表的電視講話稱:「我們將要大幅調國內經濟,以增強軍事防禦能力。現在要將更多生產力轉至國防 —— 生產更多鋼鐵、更多鋁材、更多其他東西。」同年 9 月,國會正式通過「國防生產法」。

當時的「國防生產法」,允許總統指令生產商優先考慮國防生產、制訂價格上限、增加私人及公共產能,甚至徵用財產。另一位歷史學家 Paul G. Pierpaoli 形容:「『國防生產法』雖然不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般,授予政府廣泛的行政權力,但對於一個未正式宣佈戰爭的時期來說,該法在政府的規劃與控制上,乃前所未有的嘗試。」

政府可強徵私產的「國防生產法」,確實帶著社會主義的味道。但在 1953 年,「國防生產法」中關於徵用財產、對消費品實行配給、制訂價格上限的第二、四條款,已遭國會拋棄(jettisoned provisions)。此後直至杜林普援引「國防生產法」前,該法已起用多達 53 次。

即使是杜林普本人,亦一度對引用「國防生產法」有所保留,並以「國有化」(nationalizing)形容。但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等媒體已指出,這條冷戰時期的法案,並非將企業國有化。因為根據該法,美國政府可以與公司簽訂合約,並「要求接受及履行此類合約」,以優先生產「稀有及關鍵物料」,形式與政府控制企業或行業的「國有化」大有不同。

雜誌「美國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亦指:「假如說『國防生產法』是社會主義,則白宮國宴選購菜式亦如是。『國防生產法』僅批准政府與私人企業簽訂訂單,並且優先生產。儘管當中涉及中央計劃及協調,但政府會按合約,以合理價格補償有所付出的企業。此法只是在國家緊急情況下,調整各公司業務重點。」「林肯星報」(Lincoln Journal Star)的社論亦持同一意見:「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論點,法案沒有將產業國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