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爆發後,全城人心惶惶,香港人恐慌性搶購物資,口罩、紙巾、消毒用品盡掃一空,人們不敢出街,很多教學和經濟活動都受到影響。不少專家指出,人們這次是反應過度了,武漢肺炎傳播能力很強,但即使不相信內地數字,海外個案的死亡率也遠低於沙士和中東呼吸道綜合症。反而,今年流感浪潮已經在美國奪去上萬人性命,香港政府亦未公開有關數字。然而,也有不少專家提出相反意見,恐懼是應該的。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Ilan Noy 就認為,人們這次是過度恐慌,而這鼓情緒正在摧毀經濟。他撰文引用行為學的研究指,人們傾向誇大一些特別、奇觀事件所帶來的風險,而低估一些日常而普遍的威脅。例如,鯊魚吃人引發的恐慌遠大於普通車禍,即使鯊魚吃人是非常個別的事件,而車禍每年奪去數以百萬計的性命。「商業內幕」有關武漢肺炎的報道大致與 Noy 的論點相近,在美國每 7 人就有 1 人因心臟病而死,而死於恐怖分子手上的機率只有 45,808 分之 1,可是 2016 年的調查卻指出,最多美國人把恐怖襲擊列為最大憂慮。他認為這股恐慌情緒,很多是出於個人判斷,但政府高調的政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Noy 提供了一些沙士時期的數字,當年一份調查訪問了 705 名香港人,即使沙士的感染率只有 0.0026%,但當年就有 23% 的受訪者表示十分憂慮受感染;在美國,只有 29 人受感染,沒有人死亡,但同樣有 16% 受訪者表示十分憂慮。他認為不合比例的憂慮會帶來龐大的經濟影響,娛樂場所關閉了,旅客業也大受打擊。世界銀行就指出沙士事件在中國、香港、新加坡和台灣造成 130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在北京,旅遊業的損失,是處理沙士的醫療開支的 300 倍。現時,多國的媒體也預測武漢肺炎會嚴重衝擊全球經濟。
然而,知名醫學記者 Roxanne Khamsi 就認為,人們對武漢肺炎的憂慮合理而正確。她認為把武漢肺炎跟流感比較,是虛偽的「病毒式那又怎麼說主義」(Viral Whataboutism),令討論流於相對。無疑流感是一大健康威脅,在美國過萬人死掉了,但他們作出比較的目的,往往不是要提高人們健康衛生意識,不是要推廣疫苗,又或者提出解決方法,而只是叫人冷靜下來,甚至是炫耀知識。
她認為我們不是要搞「病毒奧林匹克」,看看哪種病毒殺人最多,即使武漢肺炎死亡率最後只有 2%,比率遠低沙士和中東呼吸道綜合症,但也高於一般流感二十倍以上,是非常危險的疾病。而且更重要是,武漢肺炎是全新的疾病,專家對它了解還不是很深入,更莫講它會持續多久和會否變種。
故此她認為人們的恐懼是合理的,盲目比較流感然後叫人冷靜,在民粹主義盛行的年代,只會進一步摧毀傳媒和醫學家的公信力。而且適度的恐懼也可能帶來正面影響,例如伊波拉的病毒無疑沒有在美國本土大爆發,當年人們可能是「過慮」了,但就因為伊波拉病毒進入國際議程,專家得到充分的研究資金,現在人們對伊波拉病毒掌握更多,疫苗也於 2019 年面世,惠及無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