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邊主義盛行下,默克爾的兩難局面

A+A-
圖片來源:Christoph Soeder/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德國一向是全球化的受益者,頂尖的汽車、機械和化學產品從中找到廣闊新市場。但在中美貿易戰的烽火硝煙,以及武漢肺炎引發的全球恐慌下,「本國優先」民族主義興起,可能讓它失去經濟和政治舞台。

曾是物理學家的默克爾素以冷靜、理性風格聞名,而且善於折衷妥協。她是標準的多邊主義信仰者,認為歐盟和聯合國等超國家體系「基本上是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之前幾十年經驗的教訓」。一路走來,她所堅持的信念,是追求「最好的雙贏局面…… 在世界各地實踐造福雙方的合作夥伴關係」。

默克爾曾大膽做出兩樁改變德國的決定,讓人民永難忘懷:2011 年日本福島爆發核事故,她下令關閉德國的核電站;以及 2015 年難民危機最嚴重的時刻大開歡迎之門。後者是她最具爭議性的政策之一,即使官員自認為挺過消化一百多萬名難民的艱難時期,至今仍有許多德國人不原諒她。

不過,世界局勢的發展,恐怕會讓這位 2015 年的時代封面人物、影響歐洲局勢的第一鐵娘子面臨理想與現實間的兩難保衛戰。

歐洲對德國的利益、身份認同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下半年,適逢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柏林擔心,英國脫歐對歐盟是一記警鐘,未來它可能成為強大的競爭對手。

面對眼前這個毫不妥協的世界,她拿出加倍押注歐洲的方案。「我視歐盟為我們的保險。」她說:「德國太小了,無法單靠自己施展地緣政治影響力。為此我們得善用單一市場的整體優勢。」

她主張歐盟必須繼續推進改革,形成數碼單一市場;推進銀行業、資本市場聯盟,以便整合全歐零碎的股市和債市。

此外,默克爾強調,歐盟應該要找出自身欠缺的技術能力,迅速趕上:「我認為,晶片應該在歐盟內部製造;歐洲應該塑造有能力擴大規模的巨型企業,也應該自製電池。」

她舉「個人數據保護法」(GDPR)為例,歐洲必須有信心設置通行全球的數碼標準,藉此證明歐盟在數碼經濟領域內,可以成為制定規則的裁判,而非接受規則的玩家:「我堅信,個人數據不屬於國家與企業。必須確保個人擁有自己的數據主權,進而決定與誰、為甚麼共享數據。」

默克爾也承認,德國對建立銀行業聯盟「略有猶豫」,因為財政捉襟見肘的南歐國家不符合德國的主張:每一個國家都得先降低自身風險,然後大家才坐下來商討共同承擔風險之道。不過,這些歧見和美國與歐洲之間的鴻溝相比顯得微不足道,對她來說,眼前的國際情勢讓她十分痛苦。

柏林目睹美、中在 2018 年陷入激烈的貿易戰,但德國政府對中國不抱持幻想,儘管也對中國竊取知識產權、不公平的投資行為、侵犯新疆等地人權等感到憤怒,因此日益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但無意學美國「與中國脫鉤」;反之,默克爾建議:「不要只是因為中國經濟成功,就把它當作威脅。」

她強調,中國崛起和德國一樣,多半是靠勤勞、創造力和技術技能,當然「確保貿易關係公平」有其必要,但「就只是為了經濟競爭,難道德國和歐洲想要切斷全球互連的供應鏈?」她補充:「在我看來,脫鉤中國不可能解決問題」。

默克爾雖然仍是德國人氣最高漲的政治人物之一,但民眾都想知道,她將留下甚麼政治遺產?她說:「我不考慮歷史定位,但求善盡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