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爆發後,世界衛生組織反應遲緩,受各界炮轟,其中更有數以十萬計的網民聯署,要求一面倒唱好中國的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問責下台。可是,當我們重溫 2013 年 12 月爆發的伊波拉危機,就會發現低處原來可以更低,而當時統領世衛的,正是香港人熟悉的「雞珍」陳馮富珍。該次伊波拉危機奪去超過 11,300 人的性命,是 21 世紀最大的疾病災難。
2013 年 12 月西非畿內亞,一名 18 個月大男孩,發燒嘔吐然後死亡,他的村落很快爆發神秘的出血熱疫情,患者會發燒、出血,而且死亡率很高。疫情很快在國內擴展,畿內亞在 2014 年 3 月發出不明疾病警示,同月,法國巴斯德研究院確認出血熱疫情是由伊波拉病毒所致。在 3 月 23 日,累計有 49 宗確診個案,29 人死亡後,世衛正式宣佈伊波拉病毒爆發。
可是,病毒很快就由畿內亞傳播到鄰近的利比里亞和塞拉里昂。而這三個國家根本沒有能力抵抗伊波拉疫情。醫學家雖然早在 1976 年,就在中非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舊稱扎伊爾)發現伊波拉病毒,但至今一直沒有有效疫苗,亦都很容易誤診為其他病症,例如拉薩熱和黃熱病。而且這三個國家長期處於戰亂狀態,醫療資源匱乏,出色的醫生都到外國執業,而過去西非未曾爆發過伊波拉疫症,政府沒有相關應對經驗。因此,國際組織的援助顯得尤其重要。
然而,在疫情初期,只有無國界醫生和樂施會等國際非牟利組織參與抗疫工作,組織醫生團隊和提供醫療物資。到了 6 月份的時候,無國界醫生公開求救,指出他們已照顧 470 名病人,人手和物資都已經接近極限,不能再派員到新疫區。到 7 月,伊波拉病毒傳到非洲最大城市尼日利亞的拉各斯。一直到 8 月 8 日,世衛才施施然宣佈伊波拉疫情是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當時距離第一宗發病個案已接近八個月,西非疫情已經失控,死亡人數近千。
在 2019 年,劍橋大學出版社推出了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 History 一書,由巴西醫學史教授 Marcos Cueto 等人撰寫,作者們狠批陳馮富珍的表現。他們指世衛反應遲緩,令很多私人和組織到 9 月才捐款抗災,錯過防疫的黃金時機,到 9、10 月時,馬里、塞內加爾、英國、美國和西班牙都出現伊波拉確診個案。作者形容陳馮富珍和世衛非洲分部「無能和失常」(inept and dysfunctional),官僚僵化,盲從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完全擔當不了領袖的角色,令資源錯配。在 2014 年 9 月,陳馮富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竟然呼籲人們要明白,世衛的角色並不是「第一響應者」(First Responder),各國政府應首要照顧好人民,世衛只會提供「技術意見」,不像國際非牟利組織般落地工作。而在訪問中段,陳馮富珍把疫情歸咎於西非三國落後的經濟環境和醫療體系。
Cueto 等學者就描述,陳馮富珍充其量是一個好的公務員,而非一個出色的世界領袖,而世衛的聲望也江河日下,在伊波拉危機中,不少國家就索性繞過世衛,實施嚴厲的旅遊限制,世界銀行和美國國際開發署在世衛宣佈疫情為國際緊急事件前,已開始為西非三國提供各種支援。9 月份,美國就派 3,000 名軍事及醫護人員到西非抗災。要直到 2017 年 5 月,陳馮富珍離任前最後一次演說,終於公開承認個人責任,表示世衛反應確實太慢,伊波拉危機在她任內發生,她個人要負責。
在 2015 年,危機平息後,一班醫學專家在期刊「刺針」撰文,寄語世衛要重建聲譽,就要改革問責制度,各成員國在未來應找一位充滿活力的世界領袖,在必要情況下,有能力和個性挑戰全球最強勢的政府。結果兩年後的選舉,譚德塞當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