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去年在「施政報告」中拋出 3 年內興建 1 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不少發展商捐出或借出土地響應計劃。對大型發展商而言,捐地借地容易,但此類項目最關鍵的是後續工作,當中包括選址的周邊交通/設施配套、對遷入住戶的社福支援等,這些比單位數量多寡更為重要。房屋即使是過渡性質,仍需「以人為本」,否則如早前的新田購物城,有地有貨櫃舖,租金亦便宜,可惜配套支援失誤,吸引客流措施不足,最終要重新設計定位,方才避免爛尾收場。
過渡性房屋選址十分重要,如果太偏遠,住戶交通開支大,出入亦不方便。以會德豐的計劃為例,實際地址暫未有公佈,但有報道引述業內人士指,其中一塊土地位於大埔汀角路黃魚灘一帶。該處離最近的大埔墟港鐵站很遠,車程最少也要逾 15 分鐘,更甚少公共交通工具可達。新世界的「光村」,據報在天水圍港鐵站附近,但該土地料仍需向城規會申請改劃用途,最快 2022 年才有可能入伙。早前亦有報道指鄰近商戶仍未收到遷出通知,可能會影響有關進度。加上單位始終只有 100 個,雖然年期至 2047 年,但同一時間受惠的人數相對有限。
要注意的是,大型房屋項目會令地區短期內人口大增。如恒地的錦田江夏圍項目,由於該區本身規劃仍不成熟,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曾批評,該區一帶居民約 2 萬人,但社區設施匱乏,缺零售設施,鄉民更不時於錦上路站擺檔賣蔬果。如過渡性房屋項目落成後,日後將額外帶來 5,000 人,因此呼籲政府興建臨時街市及社區設施。
交通之外,項目周邊設施配套及社區支援也必須考慮周詳。現時很多發展商都與非牟利社福團體合作,由其負責建築、營運及管理。項目面積能否提供足夠和合適的設施,供不同年齡階層人士使用,而非像劏房般迫於一角,甚至可讓住戶聚首一堂,舉辦社區活動、促進鄰里關係等,也非常重要。
正如月初「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在一個有關墟市的記者會中指出,不少過渡性房屋,周邊都有適量的空地或公共空間,應將社會房屋與墟市連結,為居民提供住屋及就業機會。一個聚集的公共空間,可設置假日市集、圖書館等,相信更能加強與周邊社區的連繫和交流,促使基層兒童愉快學習成長,家長亦能紓緩生活中的苦困,保持身心靈健康。
無論如何,房屋是過渡性,但住戶的生活是持續的。1 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不應只是有瓦遮頭的「獨家村」,各家自掃門前雪;居住環境的改善只是基本第一步,獲得學習成長機會,增進人際網絡,相信才是各項目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