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日空襲殺死伊朗頭號軍事指揮官蘇萊馬尼(Qassim Suleimani),伊朗隨後宣佈不再遵守核協議限制,更向伊拉克 2 座有美軍駐守的軍事基地發射導彈。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指此舉為打美方一巴掌,而行動仍未足夠。雙方衝突會否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對世界有何深遠影響,仍是未知之數,「國家地理雜誌」的作者 Kristin Romey 就憂慮,軍事衝突將摧毁伊朗上千年的世界文化遺產。
由波斯宮殿到聖陵,伊朗擁有 22 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以及數百個重要歷史遺址。其中最珍貴的是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及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內,已有超過 2,000 年歷史的波斯帝國古代皇家宮殿古蹟,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遊客前往朝聖。而亞茲德(Yazd)及舒什塔爾(Shustar)等城市證明了古代工程師的創造力,他們利用水的力量,令沙漠城市保持常綠。
伊朗的古蹟亦極為豐富及多樣化,像慶祝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Darius)擊敗敵人的貝希斯敦(Behistun)多語言銘文,便與同是記載多種古文字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齊名。此外,當地還有大量宗教古蹟如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Masjed-e Jāmé of Isfahan)、薩伐維帝國先祖薩非阿丁的陵墓建築群(Sheikh Safi al-din Khānegāh and Shrine Ensemble),以及 7 世紀的聖達徒(St Thaddeus)修道院。
然而,美國總統杜林普在最近在 Twitter 發佈一系列推文,警告將以伊朗 52 個文化遺址為攻擊目標,更質疑「海牙公約」的效力。他在「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上向記者說:「伊朗可以殺害、折磨、甚至在路邊以炸彈炸死我們的人民。我們就不可以碰他們的文物古蹟嗎?這樣並不可行。」
1954 年的「海牙公約(Hague Convention)」規定武裝衝突情況下仍要保護文物古蹟。與此同時,美伊亦為 1972 年關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海牙公約本來自美國,時任總統林肯在內戰爆發時,將「利伯守則(Lieber Code)」納入美國法律,確保作戰人道化。守則規定必須保護古典藝術品、圖書館、科學收藏品或珍貴儀器,像天文望遠鏡、醫院亦在此列。即使文物放在有設防的地方,而該處被圍困或轟炸,也應避免作出損毀。
戰爭時期保護文物古蹟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那是代表當地社區或文化價值歷史的實物,以及提供至關重要的精神凝聚力,連接古今。而摧毀文物古蹟是消除人類身份的行為,像伊斯蘭國專門針對敵對宗教組織的穆斯林紀念碑;或塞爾維亞部隊轟炸薩拉熱窩國家圖書館等,都是非人道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