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10 年的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中,球員三分球起手次數愈來愈多,命中率亦逐步提升,可歸功於數據分析有助增強球員投射技巧及準確度。有球迷認為這能令賽事更緊湊,但也有人認為整場球賽盡是遠距離投射,失卻傳統球員在籃底硬拼的扎實感。「華爾街日報」就專文探討以數據分析主導運動所帶來的問題。
美國最受歡迎的體育聯盟,包括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及 NBA,在 2000 年代已意識到數據的力量,至 2010 年代,就進入分析數據以決定戰略的年代。MLB 奧克蘭運動家隊(Oakland Athletics)棒球事務部執行副總裁 Billy Beane 出名以數據作為決策依據,他直言:「我不知道是否要討論會變更好或是變差,這只是進化。」
Beane 在過去 10 年,以進取的方式令奧克蘭運動家成為爭勝熱門,他本人也成為電影「魔球(Moneyball)」的靈感來源。數據無可避免地正式主導整個體育行業,Beane 說:「事實是,此現象會出現根本不足為奇。最初花費的時間比我預計的長,但一旦有了推動力,它的發展速度就比我預期的快。」MLB 中,全壘打及三振出局達到了歷史新高,因為球隊意識到擊球缺乏力量,就要跑得更多。比賽中先發投手在球局作用更少,取而代之的是後援投手突破擲球速度的極限,球手更常站在不同位置,而比賽變得更長及更慢。
數據亦令球隊與聯盟之間關係更緊張,因為聯賽負責平衡這項運動的健康生態,而球隊則想贏得比賽。Beane 說:「要做到最富娛樂性的事,就是贏得比賽。作為管理層,則應竭盡所能,做出明智、最有效的決策。如果這樣的結果,令一、兩個人覺得比賽的娛樂性降低,卻也會有三個人變得更喜歡。」
大量數據、管理層傾向數據分析風潮,加上新一代具天賦的球員出現,也令 NBA 在數年間,入球及起手數字取得突破:三分球佔了比賽的 50%,甚至多於兩分球。而在過去的 10 年間,每場比賽三分球命中率一直上升。而在 00 年代,NBA 球隊平均每場 18 次起手投射三分球,現在平均每場比賽 34 次,侯斯頓火箭隊(Houston Rockets)已達到每場 40 次,現更向 50 次邁進。
面對比賽中三分球太多的問題,NBA 總裁 Adam Silver 考慮將三分線向後移,同時指出:「我想大家願意退後一步,從球迷至上的角度來看這回事,思考:『怎樣的規則才能創造出最好,以及美感上令人滿意的比賽?』」體育運動在過去 10 年無疑變得愈來愈聰明,亦更具技巧,但從觀眾角度來看,則可能要更多時間,才能確定由數據支配的比賽是否更具娛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