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只知道關起門來

A+A-
馬加爾尼的使團名單中,有畫家 William Alexander,負責記下沿途所見作紀錄。圖為他筆下乾隆皇帝接見使團時的場景。 圖片來源:Royal Asiatic Society/Wikimedia Commons

杜林普發動對中國貿易戰,西方盟友支持,因為都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18 世紀中期,清國以天朝大國自居,覺得一切自足,對國際往來不感興趣。

英國和荷蘭等商人若想與中國貿易,只能被圈住在廣州的十三行,而且不准攜「番婦」同住,也不得帶來子女。在十三行的活動只及當地珠江南岸,不得學習中文,也不准到東莞順德一帶探頭探腦。

其時英商以東印度公司為代表。東印度公司替前線英商出頭,支持英商嚴正要求中國取消歧視措施,若不准英商在廣州活動,則應在珠江口岸指定一區域,有如葡萄牙之澳門,讓英國商船囤貨,英商家眷可以在那個區域居住受教育。

但當時兩廣總督福康安一概不理。廣州十三行又有兩廣政府派來的通使來監視。英商向中國提交任何要求,必須由通使經十三行上遞。

英商無法知道他們買到的中國貨來價與標價(Mark-up)之差別是否合理,想出城找原供應商比對而不得。當地政府不想英商知道其中的貪污,限制英國人行動更苛。

有見及此,英商叫東印度公司總部在倫敦向外交部申報,大家認為:地方的中國官員這一切胡搞,遠在北京的乾隆皇帝不知道。中國的皇帝還是好的,只不過資訊不通,不知道地方官吏包括兩廣總督的濫權胡來。

此時,福康安告訴廣州英商: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在即,要大搞慶祝盛事。你們英國可以派一個代表團來祝壽,讓乾隆爺看了開心,覺得萬邦來朝,綽有面子。但十三行的經理說:要派代表團可以,但我們對你們皇帝的面子不感興趣,一定要談開放通商細節。

其實早在 1788 年,英國外交部第一次派出公使經印度洋去北京。哪知半途公使病死,使團撤回。

東印度公司此時已與中國人有幾十年的交手,不相信其誠信,恐此中有奸計,代表或受扣留為人質,也不能接受見皇帝三跪九叩之禮。福康安的「邀請」,東印度公司拒絕。後來經理將決定知會倫敦董事局,東印度公司的董事認為前線經理失去了與中國接觸的機會,於是以補行祝壽為名,再派公使來華。

籌備使團之際,英國人費盡心力,盡可能迎合中國人心理,但同時要令中國人了解西洋文明,尤其是英國才是真正禮儀之邦,也是世界的大帝國。

英國外交部此一重務由馬加爾尼執行。伯爵即草議與中國交涉的大綱,第一條就強調英中往來應不卑不亢,對華貿易只有以下要求:

一、英國只想在中國沿海得一小區域,如澳門一樣,令英商可以囤貨住家,因為廣州十三行不准商人攜眷居住。此一區域主權仍歸中國,但對英僑的保護法權則歸英國,在租借區內英國可不設軍隊。

二、中國若不願租地,則應加開通商口岸或減少廣州的限制。

三、若有此善意,英國可遵守中國的鴉片禁令。

四、希望英國長遠可派公使駐北京或定期來訪北京,如中國願派公使長駐倫敦,英國政府十分歡迎。

這是 18 世紀末英國對華的外交政策,理性公正,互惠對等。到了 21 世紀,此一原則仍未變質。

但以後的事,眾人皆知:乾隆皇帝完全不知道世界已經改變,也不懂得國際法,只知道關起門來,中國比世界尤其嬰兒高一等。其無知、愚昧、傲慢,終於種下四十年後貿易戰爭之禍,但至少割讓香港給予英國,則造成了一百五十多年香港的福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