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係,佳節也可以悲傷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節日期間愁眉苦臉,怕會被當作怪人。於是乎,即使為了各種事情,或憂慮或痛心,也得「振作」起來笑臉迎人,以免破壞氣氛。不過,Thriving as an Empath 的作者、精神科醫生 Judith Orloff 強調:

強顏歡笑令我們覺得更加悲傷、難過和寂寞,因為我們正在偽裝自己的感覺。戴上假面來討好他人,或向他們證明自己活得很好,讓我們自覺完全像個騙子。

其實早於 1985 年,「紐約時報」便曾經報道:「由於不切實際的期望所引致的這種抑鬱症,常在假日發生。」該報道更指:「假期通常會使人難過。」那可以是因為聚會上的爭執,也可以是孤身隻影倍感落寞。但沒關係,佳節也可以悲傷。以下幾個建議,或許能令你好過一點:

「逃避」可恥但有用

一群朋友大搞派對狂歡暢飲,你卻不感興趣甚至不太自在?不妨考慮(巧妙地)推辭,或是提議其他活動,令所有人 —— 包括你自己 —— 得到啟發。另一方面,若有朋友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大曬節日玩樂照,讓你覺得困擾煩厭,可以乾脆暫時把對方的帳戶作靜音處理,眼不見為「靜」。

Orloff 博士提醒,有些人「迫切地想要令人覺得自己過得快活,所以過分地微笑、興奮,或是看來假裝快樂,以致那份快樂沒真實感」。她建議,如果無法完全避開聚會,就把露面時間盡量縮短一點,並適時「借尿遁」來避開令你難受的人和話題。

自我感覺良好就好

The Happiness Project 的作者 Gretchen Rubin 指出,一旦知道令你悲傷的源頭,理所當然能找到令你喜樂的方法。負面情緒是引導你感覺良好的工具。你可在心裡自問:「既然我感受到這負面情緒,是否也有些事情在我的能力範圍做得來,讓我感覺好一點?」

Rubin 舉例,假若節日令你憶起離世家人或親友,你可以考慮一下,是重拾過去你們曾經共享的過節傳統,抑或暫時放下過去,哪一種會讓你好過點。她強調,你大可一反傳統不去慶祝,專注與家人朋友共聚,毋須為此感到壓力。

假若節日令你憶起離世既家人或親友,你可以考慮一下,是重拾過去你們曾經共享的過節傳統,抑或暫時放下過去,哪一種會讓你好過點。

若你為了缺席節慶而內疚,Rubin 建議列出 5 項你能完成的優先事項,讓假期變得更有意義。科學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亦發現當人作出慷慨的行為,能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照亮自己和他人。Orloff 認為,捐錢、做義工或者請朋友吃頓午飯,都是不錯的選擇。

陪伴你的就是「家人」

跟家人疏遠甚至割裂,本已令人哀傷,但著有 How to Be Alone 一書的 Lane Moore 警告,獨自過節令人想起「理應存在」的家庭,可能比日常獨處更使人「無限痛苦」。幸而現在有了網絡,在留言版或社交媒體找志道同合的人「圍爐取暖」,亦可得到情感支援。

Moore 曾在節日期間於 Twitter 分享自己的獨處體驗,並感到當中有著一種淨化作用,亦接獲很多追隨者的回應,表示情況與她相似。她相信,你或會發現共享的孤獨感,會將孤獨感完全抵銷。「如你平日常對自己需求感到麻木,這是讓你挖掘真正所需的機會。」

分清是憂鬱還是抑鬱

鬱悶和抑鬱並不一樣。神經心理學家 Sanam Hafeez 指出,前者能夠提醒自己,一旦恢復正常生活,悲傷、疏離和孤獨感就會消退;憂鬱卻有可能表現出破壞性行為,例如增加藥物和酒精消耗、濫交或賭博,以掩蓋慢性疼痛,而且當中也可能伴隨對處境的絕望或否定。

無論是臨床抑鬱症,或純粹節日鬱悶 、亦即 Hafeez 博士所指的「情境抑鬱」,輔導或針對成癮的「十二個步驟(Twelve-Step Program)」皆有助改善。但在節日期間,提供精神健康照顧的人士或正休假,導致抑鬱症的治療受到延遲或中斷。

Hafeez 博士建議,可在網上尋找一些精神健康的應用程式,作為臨時支持,或是參加一些支援小組,與同道中人互相傾訴。不過,假如你面臨精神健康危機,或是泛起輕生的念頭,請致電預防自殺的熱線,尋求即時的額外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