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電影想重現「追擊赤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及「紅潮風暴(Crimson Tide)」的風采,全部失敗。尤其近幾年的荷里活潛艇片,例如「潛艦滅殺令(Hunter Killer)」,沿用打機思維,拍到潛艇好似一部超跑般敏捷,不如看「狂野時速(Fast and Furious)」?正如喪屍片給荷里活搞到似電子遊戲,在南韓才重現人性,潛艇片也在法國得以重生。重點在:錢不要擁有太多。
法國片「潛航核戰(The Wolf’s Call)」,故事不複雜:俄羅斯發射核彈,法國還擊,點知俄羅斯支核彈原來不關俄羅斯事,也沒有彈頭,但命令已出無法收回,唯一解決方法是截擊自己國家的潛艇,犧牲一隊英勇軍人來拯救世界。
或者,你會問:法國支核彈尚未發射,打個電話去法國潛艇找船長,更改指令,咪可以收工,當沒事發生過?先不說個要接通個電話殊不容易,就算接通,船長都會收線。因為,法國軍人不是香港警察,可以視制度如無物,頭盔亂貼貼紙。為避免下令者在被威脅的情況下被逼更改指令,規矩說明指令一旦頒佈,必須執行。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無規無矩的香港政府終於有少少用處。
算啦,別個國家的高官,本來安安全全坐在冷氣房發號施令,一知出事,不是派個前線指揮官自行搞掂,自己燙好西裝預備開記者招待會。他是立即飛去為潛艇護航,做好心理準備跟發射核彈的潛艇開戰,隊友一旦戰死,自己也必定犧牲。畢竟隔著一個海洋,埋身肉搏程度當然不及「紅潮風暴」中 Denzel Washington 跟 Gene Hackman 當面對質的緊張,但驚心動魄程度不相伯仲。有時,沉默會比嘈吵來得更可怕。在「潛航核戰」,被刻劃得最深入的,不是高官,不是兩名船長,是一名低職級員工,他專責靠雙耳聽聲納作出分析,細緻到對面潛艇來自甚麼國家是甚麼型號,都分得一清二楚。於是,很多時候,全船靜默,就讓分析員仔細聆聽再作出判斷。這種靜默,在近年的美國商業片,簡直像白警般罕有。逼力不是只能靠不斷加速的節奏去營造,好多時候甚至有反效果,在危機爆發前的靜止狀態,才是最折磨人,才扣人心弦。如果,這是一齣美國片,製作成本夠高,人類總有種劣根性,會把每分每秒的畫面也塞飽飽,大概,主角不會是靠聽力救地球的低調英雄,會變成一支箭游到對面潛艇作出呼籲的蛙人。過程,還可能要跟大白鯊打一打交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