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泰隆尼亞海嘯抗爭 —— 香港輸出 Be Water 抗爭模式

A+A-
加泰隆尼亞示威在機場嘗試以雜物分隔防暴警察。 圖片來源:Miquel Llop/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西班牙法院週判處 9 名加泰隆尼亞獨立領袖監禁 9 至 13 年後,大量加泰人走上街頭抗議,認為判決是嚴厲的政治迫害、西班牙政府公然鎮壓該加泰的政治權利。

加泰隆尼亞自 9 月發起的組織「民主海嘯」(Tsunami Democràtic),號召大規模和平及公民抗命行動,以捍衛加泰的自由。判決後,示威者迅速在當地廣場及街道聚集,封鎖交通,隨後前往巴塞隆拿的埃爾普拉特機場。驟聽起來,與香港近期的抗爭模式是否有相似之處?不僅如此,有年輕示威者更高呼:「我們要效法香港!」(We’re going to do a Hong Kong!

加泰示威者在此指的「效法香港」,自然是近期香港示威者一度進入機場,迫使機場關閉的事件。週一發生在巴塞隆拿機場的場面,與近兩個月前的香港機場驚人地相似。數千人佔據了候機大樓及大樓外的道路,終於迫使機場取消至少 100 班航班。此外,民主海嘯更通過 Telegram,分發約 130 張登機證,令示威者得以進入機場。此舉同樣令人聯想到,在香港機場禁制令下,港人購買廉航機票進入機場示威的情況。

對香港人而言,加泰示威者佔領機場行動的畫面,充滿熟悉感。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網媒 Quartz 報道稱,與近期印尼反惡法、英國關注氣候變化的抗議活動相比,是次加泰的抗議活動,最直接受香港反送中運動啟發。數星期以來,加泰隆尼亞活動家一直仔細研究香港示威者的技巧,攝取能在加泰複製,以及可能成功的抗議元素。9 月下旬,民間組織加泰隆尼亞國民會議(Assemblea Nacional Catalana)甚至舉辦公開論壇,題為「非暴力抗爭中使用新技術的經驗:參考香港」。

同樣在 9 月成立,號召「野餐」式示威的「野餐共和國」(Picnic x República)發言人指:「儘管我們明白,加泰與香港兩個社會存有差異,但香港的抗議活動仍帶給我們許多啟發。」他舉例:「香港人通過社交網絡,讓其他人士了解他們的抗爭行為。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亦是我們從中學到的第一課:運用社交網絡動員人們,使他們了解現況。」

「野餐共和國」的網站,列出一些與香港抗議活動有關的報道、香港示威者在街上組織行動的照片。發言人又稱讚香港人做得很好:「從照片及影像看,香港人有紀律地傳遞物資及信息的行動,令人印象深刻。我們不知能否做到這般完美,或許要花點時間練習。」

文章認為,兩地運動之間至為密切的戰術聯繫,也許就是李小龍的「Be Water」哲學。將「Be Water」融入抗爭,成為一場對手無法預測、具創造力及靈活的運動。「民主海嘯」現時在社交媒體的貼文,亦使用「BeWater」標籤,又呼籲所有人成為「海嘯」(be “a tsunami”),體現李小龍的武術哲學。「野餐共和國」亦強調人們要像水一樣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並以香港為例,敦促示威者應就警察的行動而靈活移動,而非一直留在固定位置。

持續至今已 4 個月的反送中運動,繼續受到國際關注同時,其抗爭模式亦備受加泰人重視。生於加泰的記者和政治評論員 Jordi Barbeta,上月在專欄以「以香港為例」為題撰文,指反送中運動成功令一場地區衝突擴展至全球範圍。而「野餐共和國」鼓勵示威者戴上面罩之舉,背後反映其重視「國際戰線」的策略。面罩能「加強加泰隆尼亞抗爭的國際形象」,是因為此舉正正模仿自香港抗爭者獨特且廣為人知的視覺效果,即是保護身份的做法,亦是為爭取關注建立特徵。

研究西班牙及加泰文學與文化的史丹福大學教授 Joan Ramon Resina 更進一步指出:「兩地除抗議技巧有相似之處外,兩者運動性質也有相似。中國及西班牙的專政政權,皆不能容忍異見聲音甚至文化差異。因此,香港與加泰同樣在挑戰專政政權。其價值在於引起世界各國人民,對為求擴大自身權力犧牲少數群體權利的政治制度,產生不滿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