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驅散,真圍堵】沸水戰術的歷史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沸水戰術(Kettling),是近年來世界各地常用的人群管理策略。警方會組成大型封鎖線,四方八面,長時間地把示威者包圍在一個狹小的有限區域,就像熱水煲(Kettle)把流水煮沸一樣。這個戰術在英國、美國尤其常用,在香港警察也用上類似手法。各國警方會把沸水戰術稱為圍堵(containment),認為能有效遏止暴力和動亂;示威者則指沸水戰術大大侵害人權,包括人身自由和示威權利。

沸水戰術其實就像軍事上的包圍戰略,用以孤立,繼而殲滅敵軍,歷史上最慘烈的例子是 1942 至 43 年的史太林格勒戰役,德軍包圍史太林格勒半年,令上百萬人死亡。至於沸水戰術作為警方戰略,可追溯至 1986 年德國漢堡,861 名示威者被圍困超過 13 小時,斷水斷糧,不許到洗手間,當中 838 人被拘留,其中22人正式被控。儘管德國的行政法院曾在數宗案例中,裁定警方的沸水戰術不合法,但德國警方在 90 年代依然多次採用。沸水戰術更於 90 年代末、00 年代初傳播到世界各地。

2001 年勞動節,英國倫敦警察廳首次採用沸水戰術應對大型示威,當日數以千計群眾發起反全球化示威,當中 3,000 名示威者和途人被警方圍困在 Oxford Circus 逾數小時。其中一名名為 Lois Austin 的女士,更被阻止前往育兒中心接回她 11 月大的嬰孩。於是她展開長達超過 8 年的訴訟,指控警方的行動是非法禁錮,侵害她的人身自由,惟法庭最終裁定她敗訴,認為警方是用了必需武力制止最惡發生,但法官重申警方使用沸水戰術時,必要符合相稱性和必要性,且需出於良好意圖。

可是,在 2009 年 4 月時,沸水戰術卻導致悲劇發生。數以萬計示威者集結於倫敦,抗議 G20 峰會,警方把數以千計的示威者圍堵在 Bishopsgate,一名報販 Ian Tomlinson 打烊,希望穿過封鎖線回家時,卻被一名警員摔倒在地,最後傷重死亡。事後,涉事警員被解僱,但謀殺罪名卻不成立,令到倫敦警民關係跌至冰點。儘管這麼多人權憂慮,世界各地警方依舊使用沸水戰術,例如 2009 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2010 年多倫多 G 20 峰會2011 年紐約布魯克林大橋的佔領示威,以及 2012 和 2015 年法蘭克福的德國佔領運動

地理學的權威期刊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今年便剛剛刊登了一篇論文,嘗試以空間政治角度,解釋何解愈來愈多國家採用沸水戰術來應對示威。三位分別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學者認為,這個現象與示威的空間特質轉變了有關。在空間角色上,從前示威高度集中,目的是透過製造視覺奇觀,彰顯民意,向政權施加政治壓力;於是,從前警方的策略是以驅散為主,令示威者不能集結成群,以瓦解整場運動。舊式示威動員成本高,流動性低,近年各地的示威便去中心化,以快閃行動,以妨礙、癱瘓社會秩序為目的,來向政府施壓;於是,警方從前的驅散戰略已無用武之地,他們改為以圍堵的策略,把示威者匯聚一點,再一網打盡。

三位學者再補充指,這種沸水戰術可怕的地方,是利用環境因素,令示威者飽受情感折磨。警方剝奪示威者自由進出的權利,迫使他們長期捱冷、曝曬,甚至淋雨,也無法自由進食和如廁,令示威者的原始身體需要得不到滿足,感到瀕小和無助,繼而長期置於疲憊、驚恐和焦慮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