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寡婦之城

A+A-
印度沃林達文的寡婦。

相傳印度教神祇黑天(Krishna),童年曾於今印度北方邦城鎮沃林達文(Vrindavan)生活。沃林達文即為聖城,亦有,「寡婦之城(the city of widows)」之稱 —— 成千上萬的寡婦失去丈夫後遭受虐待歧視,無處容身下只能流逐到沃林達文棲身。印度政府近年終於推出政策,為市內流離失所的寡婦提供庇護。

寡婦 Nirmala Maheshwari 在沃林達文接受「紐約時報」記者訪問,指自從丈夫離世,自己即遭受家人虐待。「在家人眼中我已失去社會價值,他們認為我是負擔。」她又稱,兒子和其他親戚曾以飢餓、毆打折磨自己。印度傳統要求已婚婦女須與夫家同住,削弱了她們的社會聯繫,一旦守寡,便可能會面對折磨。全國約 4 千萬寡婦,每年皆有少部分人遭家庭暴力驅趕。沃林達文便成為她們的避難所。

據信,16 世紀的孟加拉印度教導師 Chaitanya Mahaprabhu,曾帶領一群逃避殉葬的寡婦抵達沃林達文。依當時印度教規定,寡婦須在丈夫的葬禮上以火葬殉夫。儘管現時印度已禁止這種殉葬行為,但沃林達文已成寡婦聚集之地。

寡婦往往有感走投無路,這使她們在前往沃林達文途中感到驚恐。62 歲的 Sushila Bala Dasi 回憶自己坐火車前往沃林達文時,因大聲啜泣,招致其他乘客報警。即使到了沃林達文,亦不代表重獲正常生活。寡婦們每天會在寺廟中誦唱靈歌,賺取少許金錢,同時穿著代表寡婦身分的白色紗麗乞討。此外,城內無家可歸的寡婦眾多,據當地媒體報道,街道清理者有時甚至會直接將寡婦的屍體塞入麻包袋,扔到附近的閻牟那河(Yamuna River)。

許多被遺棄的寡婦都是文盲,亦有人是童婚者,加上她們在家中地位低下,生活環境並不理想。在一系列公開請願及印度最高法院在 2012 年的裁決推動下,近年她們的生活質素顯著提高。目前政府及人權組織,已投入數千萬美元,協助被拋棄的婦女。這筆資金用於為寡婦建造集體居所、提供養老金、工作培訓及醫療服務。Maheshwari 便是受惠者之一。當她來到設有約千個宿位、由政府營運的宿舍「黑天靜修園(Krishna Kutir ashram)」,發現靜修園不單有泳池,還提供免費食物及醫療時,不禁吃驚。

去年沃林達文的節慶活動上,參與的寡婦紛紛潑彩,投入其中。 圖片來源:路透社

除了滿足基本生活,寡婦的心靈健康同樣重要。社工 Vinita Verma 發現,相比過去,當地寡婦的精神健康已得到改善。「在傳統思想侵蝕下,當地至少 3 千名寡婦,認為自己已不值得擁有愛。他們以前只穿白色紗麗,在禱告時哭泣,做飯時亦在哭泣。現在,她們會穿藍色、擁有存在價值。」靜修園設有小組分享會,讓來自各地的寡婦,分享被家人背棄的悲慘經歷,Maheshwari 亦曾在會上訴說過去。

當然,亦有些寡婦希望回到以前的家。75 歲的 Kali Dasi 指,去年自己嘗試回到西孟加拉邦的家,但當她回到昔日家園,親戚很快便耗盡她約 230 美元的儲蓄。有人看見 Dasi 在街上行乞,於是為她買了一張回沃林達文的火車票。正如時任婦女及兒童發展部長 Maneka Gandhi 曾在靜修園啟用典禮所言,改善寡婦待遇之路仍然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