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計中計中計

A+A-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宗買賣,都可以稱為「中計」,因為每一個細節當中也有其策略及計劃。

如果你相信民主自由,那麼你一定是中了美國的計;如果你覺得要反對政府的決定,那麼一定是中了反對派議員的計;如果你認同示威者的訴求,那麼你一定是中了大眾媒體的計。這種「中計論」一直都似是而非,他們沒有實質證據支持,但同時也沒有實質證據反證。另一方面,這種論調既然有「中計」的說法,潛台詞就是可以「不中計」。

話說回來,「中計」是甚麼?或者可以籠統地定義成:無意間順著別人的計劃行動,於是我們會發現生活中每一個行動其實都中計了。

假設你進入超市買一支芬達橙汁,首先是中了大財團的計,因為你可以在附近的士多買,但為了儲積分以及那兩分鐘的冷氣,你選擇付錢給財團。這是超市的計,積分計劃與舒適的購物環境都是市場計劃的一部分。其次,你也中了可口可樂公司的計,你以為你是在貨架上的可口可樂、雪碧與忌廉梳打中,自由地挑了芬達,但其實所有選擇都是可口可樂公司出產的。子品牌多元化是營銷策略的一環,讓人產生自己可以選擇的錯覺。

在當代社會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被資本市場包圍,活著要不付錢是不可能的。只要付錢,你就會中賣家的計,因為買賣本來就是計劃的體現。想不中計就要脫離這個系統,等於到麥當勞點乾炒牛河,你沒有中它菜單的計,但代價就是沒有飯吃。

如果將「中計」的思考範圍再擴大,「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你吃下的每一粒米都是農夫的計,因為你買米的錢部分入了農夫的口袋 —— 當然,務農不是義工服務。活著就必然依賴某些事物,而這些事物背後必然有自己的考慮,因為他們也依賴著其他事物 —— 這就是生態圈。蜜蜂也中了花朵的計,不知不覺搬了花粉到遠處。

當代社會透過資本市場與國民國家等結構,將這些關係複雜化,結果是你很難搞得清自己中的是哪一個計。但只要生存,「中計」就是前提,因為建構關係就等於某種「中計」,所以「不中計」是不現實的。

最後,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不中計,而是思考去中哪一個計,去跟誰建立甚麼的關係。正如進麵店選雲吞麵還是牛腩粗,我們要思考民主是不是個好東西,還是應該為了發大財,而把自己的屁股都賣掉。

如果真的要完全「不中計」,唯一的選項恐怕就是不出生,在精子的狀態下自我了斷。但仔細一想,嗚呼,這豈不是又中了杜蕾斯的計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