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不少人透過網絡社交平台獲得資訊,消息一經發佈,在短時間內便能一傳千里。大家被大量資訊淹沒,同時難以分辨資訊真假。對抗假新聞、假消息,可以如何做起?
挪威科技大學(NTNU)早前舉辦科學節,期間該校的社會學和政治科學系副教授 Melanie Magin 與同校教授 Toril Aalberg 聯同艾克斯特大學教授 Jason Reifler,談到民粹主義的溝通、假新聞和誤解問題。
Magin 說:「傳播錯誤資訊這種行為,是由能夠從中獲利的人進行。」任何熱衷於討論相關領域的人,不論議題和政治立場如何,都可能會使用錯誤的資訊,誤傳假消息。
而在查證斷言是否屬實方面,年輕人的表現比老人較佳。今年初,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及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一份發表於「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報告便指出,美國 65 歲或以上的 Facebook 用戶,無論意識形態為何,在上次大選期間分享假新聞的次數,比較年輕的用戶高出 7 倍之多。
Aalberg 解釋,年輕人在學校會學習求證的技巧。相觀年長人士,或許大多習慣有傳統媒體代為把關,相較之下並沒有那麼審慎,傾向相信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言論,繼而轉發給其他人,特別是與他們所信一致的斷言。但她補充:「這不代表年輕人就一定能駕馭。」
某些人,本身的立場可影響其明辨事實的能力。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政治學教授 Jason Reifler 正在研究,事實為何甚少改變人的見解。人們一旦相信某些東西,反對這種信念的論據要麼會觸怒他們,要麼會強化他們已經擁有的信念。這使得在一開始就防止錯誤資訊,變得更加重要。
199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 Marshall Van Alstyne 和 Erik Brynjolfsson 便已警告,新來臨的互聯網世界可能存在黑暗的一面:
個人有權篩走不符合其現有偏好的材料,或會形成虛擬派系,使自己與對立的觀點隔絕,並加強他們的偏見。互聯網用戶可以尋找具有相似價值觀、志趣相投的人進行互動,從而較少投放信任、將重要決策交給那些價值觀與自己不同的人。
Magin 甚至提出,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人們已忘記在哪裡看過某些資訊,但錯誤的資訊仍會留在記憶中,令他們開始認為相關消息屬實。
Aalberg 曾領導一個有關「民粹主義」的國際研究項目,目的包括了解甚麼是民粹主義、民粹主義者如何溝通等不同方面。當中亦設計教學計劃,讓學生之間就民粹主義進行討論,從而意識到與之相關的各種問題,亦對普通公民、政治人物和媒體提供一些實用建議,抵抗錯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