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採訪衝突現場,需要甚麼裝備?香港的話,除了攝影器材,護目鏡和防毒面具也是缺一不可。至於在突然被撤銷「一國兩制」的克什米爾地區,雖然行裝輕便得多,但除了一張紙一支筆,還得要一架電單車。
克什米爾被印度取消其自治地位後,作為本地報章 Kashmir Press Service 的編輯,Raja Mohi-ud-din 每天從凌晨 2 時就開始工作。因為同事們住在被隔絕的社區深處,而印度政府中斷了手機、網絡和固網通訊,令人無法以電子方式傳送數據,所以他要騎著電單車穿梭夏季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把翌日的新聞帶到印刷廠,並親自操作笨重的印刷機。
到了清晨 5 時,Mohi-ud-din 拿著新鮮出爐的報紙現身。即便有時候那不過是湊合出來的一紙兩面,大批群眾仍在守候,因這已是現存絕無僅有的新聞報道。「人們渴望看到一份報紙。有一天,我在 5 分鐘內就賣出 500 份。」事實上,50 份本地報章當中僅剩 6 份繼續出刊,勉強作少量發行。但當地人對現況一無所知,所以往往報紙一出便立即搶購,在朋友和鄰居之間傳閱。
資訊完全封閉之下,本地記者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在 8 月 12 日,亦即伊斯蘭教的古爾邦節,印方封鎖主要幹道、派出監控用的直升機,多數清真寺被勒令關閉,示威仍然持續。印度官員卻在記者會試圖粉飾太平,強調大部分地區回復正常,並持續否認保安部隊曾於多場示威中開槍。當被問及英國廣播公司(BBC)拍得數千名示威者在一片槍聲中慌忙逃跑的影片,一名高官變得煩躁:
印度政府所說的就是印度政府所說的。我不是在問你的報道是否屬實。
不過,記者們無法取得通訊社發稿或登入社交平台,難以核實網上消息或致電訪問。他們只好「走回頭路」,重拾紙筆開電單車,每早走進斯利那加各個社區,從街頭示威、汽油短缺到政客被捕,全都親自採訪。由於到處都是檢查站,很多記者不能回家,只好睡在公司。諷刺的是,在多年來記者被殺被捕的陰影下,他們慣於面對死亡威脅,卻從未試過資訊全面中斷。
「我們不知外面的情況。」報章 Rising Kashmir 的政治版編輯 Faisel Yaseen 形容:「如今像是活在一間黑房,只能從很小的洞口,接觸真實的資訊。」印度政府聲稱,為了防止內亂,需要限制通訊,但同時表示無意對仍在運作的報章採取行動。「克什米爾時報」—— 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報章之一 —— 的編輯則入稟印度最高法院,指限制通訊侵犯了言論自由,乃違憲之舉。
由於印刷報章需要紙張和墨水,現時不知克什米爾的新聞從業員能堅持多久。Mohi-ud-din 卻不太擔心:「在這裡,我們都慣了。我已經儲了 1 個月的量。只是,情況從沒這麼壞。」8 月 9 日,一份報章的設計師 Sameer Bhat 出門上班之際,聽到槍聲四起,保安部隊正以手槍控制人潮,數百名當地青年被子彈射盲,他則被擊中臉和手臂倒地,但翌日出院後又回報館。「因有報紙需要我設計(版面)。」
克什米爾人因為連番鎮壓,感到驚恐、憤怒和迷茫,被隔絕於世而需要新聞。每天早上,任職酒店經理的 Vivek Wazir 所急切盼望著的,正是他所訂閱的當地英語報章 Greater Kashmir。「這兩版(報道)是我連接世界的唯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