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裡,絕大多數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都付出了汗水、淚水,甚至鮮血,正好合了邱吉爾的名言:「我別無其他可以奉獻,只除了鮮血、辛勞、眼淚和汗水。(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對於熱愛香港的人,他這句話竟也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讚嘆、驚詫、困惑(尤其是特區政府)的都大有人在:為甚麼小小的香港,會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吸引全球關注?為甚麼林鄭這個「老母」不能關門打仔?再對照網絡瘋傳解放軍少將的「香港人最壞」論,實在有必要搞清楚,香港真的只是一個經濟城市嗎?
香港當然是五光十色的 —— 指的不是甚麼蘭桂芳的夜夜笙歌或者海港城的喪購爆買,而是過去一個多世紀來,作為逃生門、避難所、踏腳石、藏寶洞、消息網、接頭處、中轉站,這些編碼都早就寫在香港的基因裡。
不同於上海,香港開埠的居民以華人為主,而非外僑,因為英國人要做生意的地方不在香港,香港只是方便逃難用的,後來證明他們判斷沒錯:西方在上海租界下重本投資,最後還是損手離場。反而香港享有很長的空窗期,自治傳統的種子也一早生根,香港早期的學校、醫院、慈善組織,都是由私人創辦,其他譬如商行、會館、鄉紳這類小共同體都自由生長,從沒有遭到拔除。
殖民地政府既沒有錢也沒有人,有事發生便需要外援,譬如 19 世紀末爆發大瘟疫,即引來德國、日本、法國名醫出手,甚麼「外國勢力干涉」這筆陳年舊帳,大概可以從這裡算起。即使香港大學也不例外,有南洋資金的鼎力支持,更離不開美國富豪雪中送炭。
除了在廣州做生意的英國人,用香港來落腳之外,其他人很快也發現這個好地方,譬如孫中山,然後中國的每一次震盪動亂,就有人往香港跑,成為延續大半個世紀的傳統。
在幾次大逃難中,首批要算輸掉江山的民國政府,很多人(譬如杜月笙)並沒有跟隨蔣介石退去台灣,而選擇了香港。還有上海大商人(名字不再贅述了)除了帶來資本,也帶來文物古董,而有了荷里活道的風光,從 80 年代起中國大陸的收藏家,也紛紛到香港尋寶,連如此冷門的行業,香港都佔據重要一環,其他就不用多說了。
為甚麼呢?當然是因為中國選擇了特殊道路,鎖國之後,牆裡牆外的人,都需要借香港換取物資。韓戰時美國下令禁運,中國貨物出口,都貼上香港的標籤,乃至於台灣買到的各種中藥:從東北的人參,到雲南的三七,全部都「產自」香港,小小香港可以裝得下整個中國的對外貿易,早在上世紀 50 年代就開始了。
後來的大逃港,則不是貿易問題,更是生死攸關了,香港這座城市為數以百萬計的人留了活路,也積下了厚德,我相信,冥冥中這一切都是有數計的。
從韓戰爆發到冷戰期間,對於參與其中的各方,香港這個缺口/漏洞,就變得更加重要不可或缺。放大來看,香港是東半球上一顆最重要的棋子,牽一子動全局,並不是開玩笑的。香港這個角色,其實一直沒有變過,分別只是過去在電影「生死戀」中的景色,能體會到空氣裡的自由安全,而「蝙蝠俠:黑夜之神」的夜景,卻透視到了繁華表面下的狂風和暗湧。
但特區政府的管治團隊似乎不很了解香港,對於這一顆放在瓷器碟子層層堆疊之上維持著某種精妙平衡,還在不停滾動的雞蛋,居然就膽粗粗伸手了。
好多年來,中國一直吹風上海會取代香港,現在又發明「大灣區」,TVB 的電視劇也一再用三姑六婆的蜚短流長,將香港平庸化,而今似已「泯然眾人」。但這一次,香港終於以本色示人,讓全世界看到這裡到底蘊藏累積的是甚麼力量。
「香港人最壞」這句話,不知何故,令我想起邦片裡事先傳說的神秘女郎,一群人嚼舌頭說她壞話過後,她便驚艷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