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抹黑香港

A+A-
說是衝突、騷亂的是一心為香港好,將衝突騷亂提升為「暴動」的,才是抹黑香港。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反政府示威最終爆發一點警民衝突,在西方民主國家是家常便飯。衝突中警民互有負傷。

香港林鄭精英治港,沒有見過大場面。一點點小事跟著「上綱上線」。

本來警務處處長盧偉聰即時反應,在電視上說是「騷亂」,是判斷專業、合乎事實的說法。

但他的「奶媽」要定位一尊,硬提升定性為「暴動」,這樣好:全球傳媒,聽說香港百萬人遊行,又發生了暴動,當然鏡頭都聚焦在任何暴力場面。

偏偏香港幾家電視台都拍了警察用胡椒噴霧猛噴外國遊客、毆打送水的義工、七八個警員拖行一名衣衫不整的少女。林鄭說是「暴動」,帶頭抹黑香港,西方傳媒又送一程。

因為香港這個城市,由你來管,你向全球宣揚這裡有暴動,資金就不會來。

1952 年 5 月 1 日,陳平以「頭號公敵」之名登上「海峽時報」頭版。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50 年代初期,馬來亞的馬共華裔頭目陳平,對英國殖民地政府發動游擊戰。1951 年馬共暗殺了英國高級專員葛尼(Sir Henry Gurney),再在叢林組織游擊隊,全面武裝奪權。

馬共其實全是華人子弟,太平洋戰爭時期,與英國目標一致,並肩反日。但日本投降,這支馬來華人組成的反日隊伍,雖然大部分經由重光後的殖民地政府收編,還有四千人拒絕放下武器。

他們受到紅色中國誕生的激勵,改為效忠毛澤東,以陳平為首領,正式定名為「馬來亞民族解放軍」。

英籍馬來亞的經濟,倚賴於錫和橡膠的出口,以及鎮守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貿易出口轉運。320 萬馬華人口之中,有 50 萬人受馬共所薰陶。

馬共進出於城市與森林之間,在城市作野貓襲擊,然後在鄉村招募華裔農民。英國鄉間的錫礦和橡膠園,多為英國人管理,馬共展開刺殺、縱火,一時損失慘重。

邱吉爾在倫敦復位後,派出軍人出身的譚布林(Gerald Templer)繼任,率領英軍,還由澳洲和紐西蘭派兵參戰。

譚布林施行鐵腕,將城市裡的華人集中管理,建立華人專住村。因為都市裡許多雜貨店前舖後居,父母做小生意,年輕人受了共產思想影響,例如讀了左傾小說家巴金的「家春秋」,意識反英親共。

英國人將華人抽調出來,集中管理居住,糧水均嚴格統一運輸,這就將半島上的癌細胞先行定位,便於標靶治療。

緊急狀態時期,馬來亞各地設有檢查站,方便查截可疑人士。 圖片來源:Imperial War Museums

然後在全國各州各市各區,英國殖民地政府都成立一個由軍人、警員、民官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收集情報,得知華人之中何人為馬共,組織在何處,以便定點打擊。

此時由英國培訓的馬來精英如在劍橋畢業的東姑阿都拉曼,也召集馬來人支持英國。終於馬共的游擊戰失敗,陳平逃亡去泰國邊境。1957 年馬來亞獨立,但英國還駐軍在東馬,直到 1972 年之後。

7、8 年之間,馬來半島的游擊內戰,死亡超過六千人,負傷不計其數。

英國的馬來殖民政府,從來沒有「宣佈」或「定性」這是一場暴動、內戰、游擊戰爭。官方的說法稱之為「馬來亞緊急狀況」(Malayan Emergency)。

為甚麼?因為馬六甲海峽是國際船舶往來之地,半島的錫原料和橡膠輸出外國。馬來亞這個場是英國看管的,半島發生暴動或內戰,就會嚇怕國際的輪船公司,繞道航行,而英國需要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繼續做生意。

將馬來亞的內戰宣佈為「緊急狀況」,意思是:發生天大的事,也是暫時的,有英國人在,一切可以放心。

正如一條村莊,你那一家的叛逆女兒與你老婆大吵。母女口角甚烈,聲浪驚動到鄰居,探頭探腦來窺視,身為父親的你會打開門告訴鄰居:只是有點小事誤會,他母女倆在爭論而已。身為家長的你,不會拿著一面鑼在村口大喊:「我發生家變了,我家的衰女拿起菜刀想砍死她媽,我家就快滅門。」

中國人相信「家醜不出外傳」。香港是國際城市,想繼續做生意對嗎?說是衝突、騷亂的是一心為香港好,將衝突騷亂提升為「暴動」的,才是抹黑香港。

但這種常識,你能指望中環土著精英會懂得嗎?這就危機升級,全球關注,殃及 G20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