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不同地方的博物館都宣佈要將館內的骸骨展品,送回他們出生的國家並將其埋葬。美國原居民經過多年抗爭後,終於在 1990 年成功爭取政府訂立法律監管程序,將他們祖先的骸骨、殯儀用品及相關文物,送回他們的保護自治區(Reservations)。截至 2018 年,已有超過 6 萬副骸骨及超過 167 萬件陪葬品送回原住民手上。
一名於博物館館藏室工作的專家寫道,「曾經有美國原居民到館藏室參觀,並示意職員把燈關掉。同行的長老隨即燃起了一束鼠尾草(sage),以其帶有甜味的煙淨化空氣並吟唱歌曲。長老後來表示,他有責任令祖先們知道,他有記得及關心仍在異鄉的他們。」而美國除了送回骸骨給原住民外,也有送回給紐西蘭及阿拉斯加原住民;其他國家如德國有送回澳洲的、澳洲有送回日本的,甚至日本北海道大學亦有送回給小島上的原住民。
「交還骸骨」幾乎是博物館界,甚至人類學界這幾年的重點題目,因為這關乎死者及其家屬的權益。至於骸骨最初出現在不同國家的原因,就牽涉歷史上一個非常黑暗的章節。以澳洲為例,在 19 世紀,西澳非常盛行人口販賣(human trafficking)及人體器官黑市買賣。最近一共有 14 副骸骨從德國送回澳洲。在超過 100 年後,澳洲原住民的骸骨終於可以返回家鄉,與自己的家人團聚。
西澳的法醫人類學家為骸骨做了解剖檢查,並從其身上的創傷痕跡推斷死者生前經歷過的事件及死因。從檢查結果可見,死者生前曾經被打,更曾被送去做挖珍珠的工作。當時,採珠是非常高危的工種,甚至沒有任何法例監管。這些骸骨主人都相當年輕,卻遍佈傷痕 —— 耳朵的傷痕可能與採珠有關、頭上有撞擊及被虐打的傷痕、牙齒更展示出營養不良的證據。
這些骸骨在 1894 年被賣到歐洲,估計在全球的博物館裡,約有 2 千副澳洲原住民的骨骸還未送回澳洲。他們都是 19 世紀骸骨及人體買賣合法時期的受害者。而按照說法,當時澳洲人的骸骨比較值錢,於是,盜墓者為了牟利,就收集了數以千計的原住民骨頭及屍體,送到海外收藏家手上。當時的種族理論倡議,骨頭會反映其智慧及文化特徵,因而令收藏家出現「集郵」文化,甚至用此作為曾踏足該地方的證據。雖然在過去 30 年來,已經有約 1,500 副骸骨送回澳洲,但仍有更多骸骨流落在外。其中劍橋大學就藏有大量原住民骸骨,澳洲政府與倫敦有關部門一直努力溝通,希望學校可以盡快歸還。
骨頭保留的證據讓我們經過上百年後,依然可以得知前人發生的事。最重要的是,讓先人的後代可以了解家族曾經受過的創傷與打擊。願,餘下的骨骸可以盡快返回家鄉。
參考資料
- Collins, B. 2018, September 06. Reconciling the dark history of slavery and murder in Australian pearling, points to a brighter future. ABC News.
- Parke, E. 2019, May 21. Indigenous bones returned to Australia century after black-market trade reveal cruel treatment. A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