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時 攝:佘世培 場地提供:一新博物館
(編按:此訪問原載於 2019 年 6 月出版的「香港文摘」第二期。「香港文摘」為一本以「年輕老人」為讀者群的新創雜誌,旨在為一眾銀齡讀者提供新概念、生活資訊,擺脫老去的悲觀想像。「雲山筆墨 —— 區大為的藝術」一展於本年 3 月 30 日完結,該展由一新美術館策展及展出,作為非牟利民間博物館,一新美術館的宗旨是透過舉辦專題展覽、講座及其他活動,促進中國及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
藝術家,是不會老的。
區大為,生於 1947 年,香港著名書畫家,同年生的還有侯孝賢、許鞍華、北野武,他們都不老。區大為自 14 歲隨著名的書畫家吳子復學習書法和篆刻,至今已接近 60 年,創作未曾停下,也未見倦意。
早前,區大為舉辦了個人展覽「雲山筆墨 —— 區大為的藝術」,訪問在展出場地進行。當天稍為回暖,但仍見涼意,區先生一身輕便西裝,精神爽利談笑風生,在訪問開始前已經一早到達,在會場向來參觀的人介紹自己的作品,整個人充滿活力,很難相信他是個 72 歲的人。
這次展覽展出的作品超過 40 件,包括他的書法、山水和篆刻,全部都是 2013 年的個人展覽後新創作的作品。藝術生涯 50 多年,但區大為頗堅持不辦回顧展,為甚麼?「近作也展不完,為甚麼還要辦回顧展呢?」他笑著反問。
「不是堅持,是愛好」
人生近乎所有時間都放在藝術和創作上,創作不同工作,沒有所謂退休的一天,只要活著,只要有靈感,都不會貿然停手。曾經有人讚賞區大為在藝術上的堅持,他疑惑不解:「有人話我堅持咗幾十年,但我講嘅係愛好,唔係堅持。即係好似一隻貓好鍾意食魚,但你唔會話佢好堅持食魚,你唔畀佢食咪仲慘?」這隻貓吃了這麼多年魚也未吃膩,大概是真愛,但創作也大概有高低起伏的時期,正如真愛也有吵架冷戰的可能?區大為搖搖頭:「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在表達自己的心情、創作的心境,是創作者娛樂自己的活動,所以不會是痛苦的,有藝術家會形容創作的痛苦如陣痛,那是功夫還未到家。」
創作的過程雖然不痛苦,但作品展出,任何人都有資格觀賞和批評,辦展覽本身也可能會面對渴望有所突破的壓力,而區大為的壓力則源自自身。有人曾經跟他說:「你做個啲嘢係人地退休先做嘅,應該冇壓力至係。」但壓力源自藝術家的自我要求,要把作品做得完美,不是隨便玩玩,打發時間,始終作品要代表一個藝術家。
堅持以外的堅持
「有兩樣嘢我係承認堅持嘅,一就係用自己嘅方法去表達藝術,無論其他人講咩說話,讚又好批評又好,我都會堅持做自己認為好的。第二樣堅持嘅係,不會受金錢嘅引誘,仍然係按自己一套去做。」不受金錢引誘所指的是不會刻意多畫受買家或者畫廊歡迎的畫,甚至刻意背道而馳。對於現今的炒畫風氣,他大為不屑:「真是俗不可耐。」
焦墨的畫法(用乾筆濃墨而不借助水的滲化來繪畫)是最能代表區大為作品的風格,能夠發展出這種風格原來也是因為錢。以前有個畫廊老闆對他說,有顏色的畫才好賣,山水不好賣;畫花好,但不要畫梅花,霉霉聲,不吉利;也不要畫菊花,拜山才需要菊花,「我聽完之後真係怒從心上起,好彩無惡向膽邊生,哈哈!」談到自己所不屑的東西時,大概是區大為在整個訪問中最為嚴肅的時刻,到這句話才回復一貫的幽默。「既然我的作品都是不好賣的,那就乾脆連顏色也不加、水也不加吧,我有我的畫法,我是一個藝術創作者,不需要投你所好,而應該投我所好。」這種硬頸、毫不妥協的態度五十多年都沒有改變過,而區大為也平安無事地活了過來,靠甚麼來維持生活?他選擇了以教養藝,教學是主要的收入來源,這樣就不需迎合同時又能從事與其創作相關的工作了。
兩次大病
2016 年區大為接受港台「好想藝術」的專訪,共 12 分鐘的訪問內容總共拍攝 5 天,但到了拍攝的第 4 天,他突然感到腹部劇痛,進醫院檢查,原來是膽囊發炎,當天馬上進行手術,割了膽,出院第 2 天還繼續拍攝節目。對於突如其來的大病,區大為不以為苦,還開玩笑說:「我依家無膽㗎,你唔好嚇我。」
在大病之後,區大為也沒有在創作上減產,只是稍為「閒啲」。就如他常常提及的一個篆刻作品:「閒閒地」(這次也有展出)一樣,他認為人要有所進步,必須要有空閒的時間。有空閒的時間讓自己的心也閒下來,才會有時間思考,要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條件不是勤力如牛。努力不懈的練習只適用於初學階段,當技藝已達到某一水平時,就不能太勤力,要思考,如果只是一味的勤力,不會進步,要多想,想到新的方法時要嘗試,這才是能否成為藝術家的關鍵:「不要相信練習要『數十年如一日』這些說話,這些說話是好不負責任的,日日都在寫字的人不是藝術家。」
那麼,「閒閒地」究竟是有幾閒呢?「有時可以整個上晝咩都唔做,唔想做的時候就唔做,淨係 hea(漫無目的地打發時間)。最通常就是睡午覺吧,每天都會睡 1 小時午覺。」
- 區大為的篆刻作品。
人不可以無癖
區大為的大半生都與藝術結緣,除了醉心的書畫篆刻外,連其他嗜好也是藝術:聽古典音樂、讀文學作品。「我從前聽交響樂,然後是協奏曲、奏鳴曲、獨奏、歌劇,這樣的節奏聽下去,近十年又聽回交響樂,選作曲家來聽,之前聽的大路一點,現在聽一些從前少聽的作曲家,又看看介紹的書,想聽得深入點。」為了多了解有興趣的作曲家,他會廣泛地閱讀,例如看「俄國史」是因為想了解蕭斯塔高維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的音樂,但他平日喜歡讀的主要是中國古典詩詞、詩話,有時還看現代小說、武俠小說;顧城、北島的詩,甚至江戶川亂步的推理小說。這都是有閒,才能培育出來的興趣。
「人不可以無癖」是區大為想給進入人生下半場的銀齡族的一句話,他說,不一定要學藝,但可以學習欣賞,逛逛美術館,看一些好的東西,培養一點癖好。藝術能力不是可以一蹴即就的事,但就算一個人大半生都沒接觸過藝術,起步點較遲,還可以追回嗎?區大為這樣答:「欣賞是可以的,欣賞只需要用眼,不用苦練。我也贊成附庸風雅,附庸風雅比附庸惡俗好。」但怎樣可以知道自己欣賞的不是俗?區大為給了個最簡單的建議:「一開始的起步點要高,在香港藝術館重開後進去看看吧,先看了水準高的東西,打了防疫針,之後就會慢慢懂得欣賞。」
後記
訪問之後收到區先生的訊息,告訴我隨時樂意為訪問提供更多協助,以其地位和藝術成就,大抵毋須這般照顧一位並不知名的訪問者,但區先生卻毫無計較,或者不過分看重自己的地位,也是保持活力、減慢變老的秘技。
雜誌推介
退休後的生活應該如何安排、如何重掌自己的人生,是一個永遠也不會有答案的命題,從他人的生命例子或能參透一二。本期專訪了退休後擔任銀齡模特兒的 Dave 和 Jean、90 高齡依然活躍創業的小黃鴨之父林亮,以及視藝術為一生愛好的書畫家區大為,從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取向審視老年生活。
65 非絕命之數,一切個人能否心安,而社會又是否是讓人心安之地。
「香港文摘」第二期
- 出版:CUP 出版
- 售價:40 港元
- ISSN:2523-1049
- 銷售點:香港誠品書店、香港城邦書店、序言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