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癱瘓城市的大罷工

A+A-
1919 年溫尼伯大罷工期間,有工人推倒電車抗議。 圖片來源:Archives of Manitoba/Twitter

究竟一座城市組織大罷工,可以帶來多大政治衝擊?100 年前的加拿大城市溫尼伯(Winnipeg),工人為爭取勞工權益而發動大罷工,癱瘓城市運作,歷時 26 日,成為加國史上最大規模工業行動。雖然罷工以血腥鎮壓收場,工人們更遭到秋後算帳,但行動所贏得的民心,卻長遠為勞工改革播下了種子。

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百業蕭條,又適逢早前俄羅斯爆發共產主義革命,一時間鼓動全球勞動階層。當時加拿大工人普遍薪酬低、工時長,緬尼托巴省(Manitoba)省會溫尼伯市,有 1,200 名建築工人於當年 5 月 1 日發動罷工,爭取改善薪酬待遇、設立每週工作 40 小時上限,電車工人同日響應號召,翌日有 1,100 名金屬行業技工加入罷工行列,以抗議 3 大鑄造廠資方不承認建築工人工會。

勞資糾紛持續發酵,溫尼伯行業與勞工委員會(Winnipeg Trades and Labour Council)最終投票通過,發動全市大罷工以支持建築工人及金屬技工。大罷工於 5 月 15 日上午 11 時正式開始,市內有火車服務、工廠及商店被迫停業,有警員、消防員、郵差、電話及電報人員加入罷工。當日報章「溫尼伯論壇報(Winnipeg Tribune)」頭版,以「罷工委員會接管城市(STRIKE COMMITTEE GOVERNS CITY)」為頭條標題,提到有「67 個行業工會加入罷工;工業癱瘓」。

1919 年 6 月 21 日,工人在市中心集會抗議,隨後遭遇警方暴力鎮壓。 圖片來源: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翌日「溫尼伯論壇報」本身亦無法倖免,報紙職員罷工聲援,報章停刊超過一星期。當時人口 19 萬人的溫尼伯,高峰時期有 35,000 參與罷工,雖然所佔比例不多,卻足夠令城市局部停頓,釀成政治危機,甚至波及加拿大其他城市。5 月 31 日有 1 萬人遊行到省議會,爭取集體談判權,但遭省長拒絕。

6 月 5 日,溫尼伯市長頒令禁止所有遊行。但基於警長拒絕簽署效忠承諾書,又拒絕譴責罷工,市長直接遣散警隊,改為透過反罷工組織 Citizens Committee of 1,000 另外招聘 1,800 名「特別警員」。這批效忠政府的警員手持木棍、騎馬鎮壓罷工工人,期間拘捕 10 名工人領袖。

6 月 21 日,憤怒的工人違抗禁令遊行,遂演變成暴力衝突,有人推翻電車試圖放火,再次遭遇警方暴力鎮壓。工人擲石還擊,警方則在大街上佈置機關槍射擊,導致 2 人死、94 人被捕,史稱「血色星期六(Bloody Saturday)」。時至 25 日,工會正式宣佈結束工業行動。

輿論未有視罷工領袖為罪犯

溫尼伯大罷工結束,卻未有收到即時成效,政府和資方寸步不讓,估計有近 3,500 人無法重返工作崗位。撰寫 Let Us Rise: A History of the Manitoba Labour Movement 的作者 Doug Smith 寫道,資方將大批罷工工人列入黑名單,尤其是最激進的一批,連工會都無法保證工人不受紀律處分。

歷史學家 Sharon Reilly 提及,據聞當時有一名消防員,只差一天就合資格領取養老金,但他選擇參與罷工,在罷工結束後打算重返工作崗位,卻遭到拒絕,連帶養老金亦無法取回。

加拿大公務員工會前主席 Paul Moist 形容,大罷工在短期內算是一次慘敗,工人們賠了夫人又折兵。但長遠而言,罷工卻成功爭取到公眾輿論支持,即使在政府打壓和經濟蕭條的夾擊下,工人領袖仍堅持爭取勞動福利改革,「最終贏得了普羅大眾的同情」。

1920 年的省議會選舉中,勞工團體合組競選聯盟,有 11 名勞工代表入選,其中 3 名罷工領袖當選,當時還身陷囹圄,但「公眾未有視他們為罪犯」;工人政黨在其他選舉同樣告捷,執政保守黨又在聯邦大選中慘敗。自由黨的新政府為爭取工人支持,承諾逐步改善勞工福利,1921 年提出最低工資法案。

大罷工雖然未見即時成效,但在民主選舉制度下,工人卻有機會大翻身,為爭取職業安全、集體談判權播下種子,他們的犧牲揭開勞工運動新一頁。昔日工人領袖更籌組的新政黨,如今已經成為加拿大第三大黨新民主黨(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