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vision Singing Contest(簡稱 Eurovision)於剛過去的 5 月 18 日在以色列舉行。對於身處香港的你來說,這個可能是完全陌生的名字,卻是歐洲人每年與家人朋友開派對、齊齊坐在電視前追看的大日子。此比賽被如此重視,其一是因為它猶如超級巨星誕生的搖籃 —— Céline Dion 與 ABBA 便是其中的表表者;其二是因為這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歌唱節目,而是一個與歐洲地緣政治及國際大事脫不開關係的舞台。
Eurovision 於 1951 年首次於意大利舉辦,直至 1956 起每年於電視上直播,從此每年由不同歐洲城市舉辦,粗略估計每年有接近 2 億人口收看。根據 BBC 統計,單單英國本土,Eurovision 2019 便有平均約 7 百萬人收看,其影響力不容忽視。Eurovision 不單風靡歐洲,其狂熱程度更席捲其他英語世界國家;澳洲人就因為太著迷, 於 2015 終於申請成功,成為歐洲以外的參賽國家。
Eurovision 玩法非常簡單,大約 50 個國家先各自舉行初選並選出代表國家的歌手或隊伍;經過幾輪比賽後,剩下的 26 個國家於比賽當日全球直播表演,由全部參與國的市民投票,再由各國專業評判團打分,分數比例各佔一半,得分最高者為冠軍。這方式看似公平,卻暗藏各國關係的圖譜。例如北歐四國 (冰島、丹麥、挪威、瑞典)關係一直良好,於是比賽當日基本上都是互相投票,幾乎無視決賽當日的表現質素;又例如近年英國國際勢力下滑、加上脫歐問題,除了有澳洲這個長期朋友的盲目支持外,其他國家對英國的支持度卻是直線向下,今年比賽英國更成了「包尾」國。
除了常規地區性關係外,國與國之間的緊張氣氛亦成為當屆的決定因素。2014 年,俄羅斯派兵入侵克里米亞,俄羅斯與烏克蘭關係急速惡化。國際社會輿論普遍認為烏克蘭是事件受害者,於是當屆比賽烏克蘭得到大量的同情分。國際大事的趨勢亦同樣影響賽果,2018 年的 #metoo 事件於國際上鬧得沸沸揚揚,而以色列當屆的表演歌曲正好配合女性平權主義,結果當然大熱勝出。
雖然主辦單位一再強調比賽與政治無關,但每一屆的賽果都不辯自明。當你以為自己只是在收看一個輕鬆的歌唱節目,對不起,政治又再一次靜悄悄的找上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