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改革新顯學:設計經營

A+A-
日本企業不斷將創新意念及產品帶到國際展覽之上,吸取其他設計師及用家的意見作參考。 圖片來源:David Becker/Getty Images

曾經叱吒 80 年代,引領潮流的日本企業,近 20 年來似乎銷聲匿跡。當美國蘋果(Apple)和英國戴森(Dyson)等公司,靠優異設計不斷推出創新商品,Sony、松下等「日本一」品牌卻深陷各種泥沼之中,這也讓「設計經營」的改革呼聲再起。

所謂設計經營,就是將「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納入日常經營之中,以解決企業問題。倣傚優秀設計師創造產品或服務的過程,將他們的思考方法系統化,讓一般上班族也能實踐。

日本企業向來以保守謹慎著名,在尚未完全釐清之前,不願意付諸行動。但設計思考的倡導者高野雅彰呼籲:「先動手做再說,讓學員們不受常識束縛,在假設、驗證之間重複循環。」

「會投資於設計的企業,效能表現也較佳。」 2018 年 5 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和特許廳公佈的報告設計經營宣言」,以英美上市企業為例,只要有投資設計,明顯拉大股價漲幅。然而對照日本,報告也直指「經營者對設計的投資卻是普遍消極。」

為了活化組織,空調大廠大金工業(Daikin)不僅公司內部,也積極引入外部力量, 2015 年將原本分散在日本西部數處的設計部門,全部集中到大阪的研發據點「科技創新中心」。創新中心特別重視讓新產品的創意與試作品,前往全球設計相關大展參展,吸取外部設計師的意見,開發出更符合潛在需求的產品。

連向來以設計見長的 Sony,也不斷自我精進。和大金一樣,將外部意見活用在產品開發上。暌違八年, 2018 年起 Sony 重回全球設計界重量級活動「米蘭設計週」,創意中心副總裁長谷川豐透露,就是為了「讓設計師和工程師一起確認來客反應」。

即使是歷史悠久、員工大多不懂設計的公司,也可以將設計活用在經營中。過去十年間大幅裁減至只剩十分之一員工、位於東京品川的寺田倉庫就是一例。

1950 年成立的寺田倉庫,一直到 2010 年左右,都以東京天王洲為根據地,從事個人迷你倉儲及文書保管等業務。然而隨著數碼化等大環境變化,以「出租場所」為主的事業,很難再有進一步成長。因此創辦人寺田保信,邀請在百貨業戰功彪炳的中野善壽加入團隊。

中野善壽去年出席 WORK MILL with Forbes JAPAN ISSUE 03 發售活動作演講。 圖片來源:WORK MILL/Twitter

2011 年中野善壽接任社長後,立刻著手分析現有事業的成長空間,出售大部分獲利能力差的項目、土地與建築。員工總數最高曾達千人,也逐步縮減到一百多人。他還懷抱著危機感,即使裁員再痛也無法化為增長動力,因此在改革結構的同時,也引入設計力解放員工的活力,以奠定下一階段增長的基礎。

中野善壽發明了專門獎勵員工的硬幣,上面印有「Excellent!!」「Good Job」等文字,以及骷髏頭等圖案。員工之間視乎表現互贈硬幣,持有的硬幣數量和種類會反映到年度獎勵上。這項制度引入帶有玩心的設計,成功活化組織。

2012 年起分階段引入制度後,寺田倉庫陸續推出各種新項目,較便宜的個人收納服務「迷你倉(Minikura)」就是其一。這項服務可線上確認甚至存取寄倉物品,大受好評,每年使用者增長率高達 15% 。中野善壽表示:「數字不過是過去累積的結果。設計的功能,就是為了讓打破慣例的文化,在公司內部普及開來。」

在追求短期業績壓力高漲的時代,由經營團隊到前線,主導設計的「右腦」功能很容易被遺忘。在「設計經營」的大旗下,矯正過度偏重「左腦」的公司經營方式,取得左右腦平衡,是突破困境的解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