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常:藝術必修科

A+A-

近年,隨著當代藝術市場的影響力愈來愈大,不少與藝術界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人士,均希望認識藝術更多,好讓他們無論是在做生意的層面,甚或純粹個人修養之提升等方面都可以更好一些。這種現象也令到像筆者這類本地獨立藝術顧問,也開始收到愈來愈多來自不同商業機構和院校的邀請,為其員工或學員擔任藝術課程講師或展覽導賞。在剛過去的香港 Arts Month 就是一個好例子。

3 月中,筆者十分榮幸獲得誠品書店的邀請,為其 3 月的「藝術必修科」主題講座擔任講者。為了作好準備,我在收到邀請時便好奇地詢問主辦方:他們想我講些甚麼?(他們很 nice 地說隨我喜歡,as long as 可以湊一湊香港藝術 3 月的熱鬧,以及在他們的藝術書單中介紹幾本推薦書就好了)是次活動的目標觀眾是誰?(結論是:很難說。主要都是一般讀者,當中有一部分是特別對藝術特別感興趣的)一般出席觀眾的反應如何?(心想會不會講藝術太趕客,到時會拍烏蠅?!)…… 由於講座只有一個小時的關係,聽眾也估計大多是所謂藝術圈外人士,故此我特別起了一個相對 broad 和 general 的主題:「耐人尋味的藝術世界」,希望嘗試以一個最簡單易明的方式,把有關藝術界的一些最普遍的誤解,以及藝壇中的一些主要單位和人物(例如畫廊、藝術博覽會、拍賣行、藏家、博物館/美術館、藝評人等)及其角色逐一和觀眾講解。同時,我也按照主辦方的要求為講座寫了這樣的簡介:

談到藝術,身邊不少朋友心中都會頓時冒起無數個黑人問號:喜歡隨口說人『離地』的會說,曲高和寡的藝術與我們何干?看慣傳統古雅藝術的又會說,真的看不懂時下流行的『膚淺』當代藝術?潔癖的藝評家又會說,藝術市場已變得只剩下『銅臭』,沒甚麼藝術或技藝可言?然而現實真的是這樣嗎?希望這次交流會能為大家提供多一個 insider 的角度思考。

此外,我也和聽眾們分享了藝術市場的最新趨勢。例如,由 Art Basel 與 UBS 最新共同出版的全球藝術市場報告,當中的內容重點包括:

  1. 2018 年全球藝術市場總成額為 674 億美元,較前年上升了 6%;
  2. 世界三大藝術市場依次為美國、英國、中國,三大市場的總市場佔有率為 84%;
  3. 去年全球網上藝術和古董銷售總額為 60 億美元,比前年上升了 11%;
  4. 本地「80 後」藝術藏家人數有顯著上升的情況,等等。

最後,我也為現場朋友推薦幾本,他們或許會感興趣的藝術參考書:

  • 如果你想一本書就可以了解世界藝術發展史的大概,可考慮讀這本:「藝術的故事」(作者:E. H. Gombrich)
  • 如果你想入行但又不知道藝術圈的不同單位人士究竟在做甚麼,可考慮讀這本:「藝術市場七日遊」(作者:Sarah Thornton)
  • 如果你想多些了解藝術市場為甚麼在近年這般火熱,可考慮讀這本:「錢暴:21 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作者:Georgina Adam)
  • 如果你想了解多些有關藝術對於人類的心理功能,可考慮讀這本:「藝術的慰藉」(作者:Alain de Botton 及 John Armstrong)

活動結束前,我也特別為大家展示了一件筆者私人珍藏的一件藝術品,希望以第一身的真實經歷,分享自己當初怎樣開始接觸藝術,然後進入藝術圈慢慢了解藝術的過程。正如我過去多年在不同演講場合和專欄中所強調的,只要持之以恆地多看和多想,總有一天你會很快找到一個真正感動自己的藝術家作品的。當然,說易行難,因為藝術 —— 就像天下間所有其他學問,音樂、文學、電影、談戀愛 —— 也需要方法去學習甚至親近的。但我不會忘記梵高曾說過的:“Love always brings difficulties, that is true, but the good side of it is that it gives energy.” 但願你們都能在藝術中得到愛與力量。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亞洲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夢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修藏家」,相信藝術收藏只是手段,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令自己成為一個更有修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