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飛機去旅行,有時會難以理解為何同一目的地,機程長短卻不相同。原來這不是錯覺,早在 60 年代,從紐約飛往洛杉磯需要 5 個小時,由紐約到華盛頓,僅需 45 分鐘。現在相同航班,分別需要 6 個多小時及 75 分鐘。技術愈來愈發達,航程理應會愈來愈短,何以所需時間,比數十年前更長?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原來是航空公司將航班預計延誤的時間,「填充」進飛行時間之中。
充塞飛行時間
由於航班難以避免延誤,航空公司現在將延誤情況納入時間表之中,而「Padding(填充)」就是指,由 A 地飛到 B 地、航程以外的額外時間。表面上,令乘客感覺上即使晚了起飛,也會準時到達目的地,並沒有太大損失。然而,這個全球趨勢帶來多重問題:航程不僅需要更長時間,更增加燃料消耗、噪音及二氧化碳等成本,並加劇空中交通擠塞的情況。
航空顧問公司 ATH 集團總裁 Michael Baiada 表示:「平均而言,即使有 Padding 也好,超過 30% 的航班仍是每天延誤超過 15 分鐘。」他引用美國運輸部的航空旅行消費者報告指,這個數字過去更長期達 40%,證明 Padding 未有提高準時到達的比率。
Baiada 坦言:「航空公司正以 Padding 系統來愚弄你。」乘客權益公司 AirHelp 發言人 Paloma Salmeron 則稱:「填補飛行時間等拖延戰術,已成為航空公司的常見做法。」這種策略不僅使航空公司可聲稱已改善問題,亦令乘客難以因為延誤而按「歐盟乘客權利」法律,向航空公司提出賠償要求,延誤問題最終仍是沒有解決。
航空公司自行管理?
航班延誤因素有很多,像飛機太早或太晚到達,也可能會影響其他硬件運作,例如閘口及機場容量等。同一時間到達的飛機太多,則可能會塞滿機場。但航空公司顧問 Bob Mann 直指,航空公司並非無能力處理問題。「當涉及延誤及擠塞時,航空公司仍在抱怨是因為空中交通管制問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我認為他們應該停止抱怨,做些實事,令客戶、員工、投資者和他們所服務的群眾受益。」
據美國航空公司機構稱,全球航空公司已經投入數十億元的技術,規劃更有效率的飛行路徑,但這並未有效解決延誤問題。Baiada 認為,80% 的因素,如時間表、飛機排隊時間、閘口可用性、維修及團隊等,都在航空公司的控制之內。但現在飛機起飛後,他們卻將採取補救措施的責任,全數交予空中交通管制部門。他說:「一旦飛機離開閘口,航空公司就會將之忘記,直到它到達下一個機場。」Baiada 認為,最好的做法是航空公司自己跟進,調整整個飛行過程、管理飛機次序、選擇飛行速度及路徑。
部分延誤問題則源自航空公司所定的「完美」時間表,缺乏風險考慮。退休航空公司高層人員 Tom Hendricks 指:「任何一天,你都可能遇到天氣問題、空中交通管制或公司網絡中斷,系統必須進行調整。」航空公司理應採取措施,以確保飛機維持效率進入機場,或選擇減少航班數量。問題在於航空公司的航班時間表,旨在滿足買家的需求,若航班減少,也會影響票價及客量。
現代化空中交通管制?
要改善航空效率,較為可靠的是現代化空中交通管制。2016 年商業資訊機構彭博的一份報告指出,2007 年以來,當航空公司造成的延誤正在飆升,空中交通管制一方卻因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而令延誤減半。
Baiada 提到商業基礎流量管理(Business Based Flow Management,BBFM)系統,能協助航空公司改善空中運作效率。包括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在內的 4 個行業及學術機構,在 2012 年對 5 個機場的 BBFM 進行研究。整體而言,它能減少延誤、燃料消耗、噪音、二氧化碳排放及空中交通管制擠塞,並迅速提高其承載力。達美航空因此節省了 7,400 萬美元的燃料,並減少排放 6.35 億磅二氧化碳,可見此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