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層次理論騙了你:人生不是一座金字塔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舉世知名,常見於時下的管理學及通識課程,以金字塔比喻人生不同層次的追求,由生理需要層層遞進,以自我實現為巔峰。有最新研究卻指出,這套逾半個世紀前的理論,不但過時落伍,欠缺科學實證支持,如今廣泛流傳的金字塔圖表,更是由管理顧問發明,扭曲為企業管理所用,奈何很多教科書仍然奉之為金科玉律。

國際媒體 Quartz 專文報道,如今從學校通識課程到企業培訓講座,都喜歡引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其需求金字塔更堪稱世上最廣為人知的 Infographic。管理培訓公司合夥人 Susan Fowler 聲稱,她無論是到訪俄羅斯、法國、南韓、還是羅馬尼亞,每場講座定必有人提及馬斯洛和需求金字塔。

根據時下的通俗理解,這套理論把人類需求分為 5 個層次:首先是糊口以滿足「生理需求」,然後才有條件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依次為「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後才能追求「自我實現」。各個層次由低至高,以金字塔形式由下至上排列。

但紐西蘭及美國管理學教授 Todd BridgmanStephen CummingsJohn Ballard 的研究卻發現,流行的需求層次理論及金字塔圖表,其實曲解了馬斯洛想要應用在企業管理上的原意,還可能對僱員有不良影響。這個研究成果發表於期刊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在管理學走紅的心理學家

1943 年,馬斯洛在紐約布魯克林學院(Brooklyn College)任職心理學教授,發表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即當今需求層次理論的出處。

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 Margie Lachman 曾在電台節目解釋,當時馬斯洛可算是開風氣之先。以往心理學主要是關心人的精神病患,馬斯洛卻關注人性中積極和獨特的面向,提出具人本主義精神的心理學,為正向心理學的先行者。

不過,馬斯洛的理論終究得不到心理學界認同,癥結在於缺乏嚴謹實證,理論都是建基於主觀的假設。到 1960 年代,步入晚年的馬斯洛甚至宣稱,自我實現能力有遺傳生物學基礎,部分人和群體天生無法自我實現。這種論斷違背平等理念,且依然交不出實證支持,很多心理學同行更對他避之則吉,使他在心理學界位置愈趨邊緣。因此如今修讀心理學的大學生,都不常接觸馬斯洛的理論。

但管理學情況可不一樣,馬斯洛的名聲至今還如日中天。負責研究的管理學教授 Bridgman 形容,以馬斯洛為名的需求層次金字塔,很多管理學系學生畢業多年還記憶猶新。但當研究團隊翻閱馬斯洛 1943 年的論文、1954 年的論著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以及其他文獻資料時,卻沒有發現任何金字塔圖表,其理論內容跟我們時下理解亦有顯著出入,究竟為何?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
馬斯洛。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以企業架構為原型的金字塔

一切可追溯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 Douglas McGregor,在 1944 年最先在管理學期刊引用馬斯洛論文;戰後 1950 年代開始,他積極推廣需求層次理論,但內容經他演繹卻開始變質。譬如說,為了解釋有員工得到高薪後喪失工作動力,McGregor 於 1960 年的文章便寫道:「當一個人的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後,這些需求便再無法帶來動力。從實際角度來說,它們已經不再存在。」

這種觀點其實違背馬斯洛的原意。馬斯洛認為,各個層次需求可以同時發揮作用,同時為人帶來動力;高低層次沒有先後之分,滿足低層次需求,並非追求高層次需求的先決條件。McGregor 曲解了馬斯洛的意思,卻為理論圖像化成金字塔鋪路。

1960 年,首個等邊三角形的需求層次圖表誕生,由任職顧問公司的心理學家 Charles McDermid 在商業期刊發表,文章名叫 How Money Motivates Men。他認為企業如要以「最低成本激發員工的最大動力」,經理們應當理解馬斯洛的動力理論,評估員工正應對甚麼層次的需要,以調整福利補償方案。

研究團隊形容,修正後的馬斯洛理論,迎合了戰後美國的官僚管理主義潮流。金字塔實際上與企業層級結構相仿,它暗示位於金字塔的高層人員,才具備自我實現的能力,擁有較完整的人生;低薪員工為糊口疲於奔命,是不會顧慮到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好讓企業高層合理化較差的福利安排,亦不用顧慮底層員工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Bridgman 坦言:「我認為這帶來了實質傷害。」

到 1970 年代,為應付美國大專院校的市場需要,管理學教科書陸續出現,並一再採納需求層次金字塔作為基礎學習內容,用以解釋人的行為動力。金字塔圖表於是走入民間,甚至在流行心理學讀物中廣泛流傳。研究團隊在論文中形容:「如果沒有 5 層金字塔圖表配合,很令人懷疑這會否如此流行」。

需求層次不是普世標準

圖像化的需求金字塔,主要為企業管理服務。

其實只要認真細想,便明白把人生需求分優次的說法,經不起現實考驗。譬如現實中有不少人,都是不顧低薪條件而追求理想。巴黎里昂高等商業學院(EM Lyon Business School)後博士研究員 Pedro Monteiro 亦指出,在矽谷科技巨頭任職的僱員,不會因為享受高薪厚職,就追求「更高層次」人生價值。「假如這樣的理論說得過去,那邊所有人豈不是都成為聖人?」

再說,馬斯洛早在半個世紀前承認,人生需求層次並非普世標準,並不是所有文化都適用,亦未必適用於所有人。Bridgman 形容,馬斯洛的原初理論縱然有缺陷,但他也不是批評者口中那麼天真。「馬斯洛試圖說明,各人會以不同方式安排這些需求。經理應該理解每名員工需要,明白有甚麼激勵到他們,而不是簡單把金字塔套在組織架構來理解。」

退一萬步說,由 1960 年代至今,後來無數的實證研究都推翻馬斯洛的理論。莫說是簡化版的金字塔理解,就連他最初的理論框架,同樣被證明站不住腳。Bridgman 的研究團隊試圖藉以反思,管理學經常借用心理學或經濟學理論,卻不時曲解原意,用以迎合自由市場、管理主義、企業層級架構和個人主義的需要。

然而,知錯未必能改。縱然有管理專家及教科書作者表示,他們會修正著作的內容,但新教科書在修訂過程卻遇上阻力,有書商最終保留金字塔圖表。Bridgman 透過電郵回覆 Quartz 時坦言,改革牽涉既得利益群體,令人固步自封。「激進的改變不受教師歡迎,他們是最不希望改動課程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