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抗命、用愛與和平散播自由理想,在一個獨裁的制度裡,要成為一個維權領袖,視乎你的對手是誰。
如果絕大多數人,習慣了黑暗,並且視活在黑暗中為正常,即使甘地,也不會成功。
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印度民權領袖甘地認為爭取獨立時機到了。他要求廢止工廠的契約工人制,拜訪英國總督哈定。
印度境內工廠廣泛虐待勞工。有一種紡織要用的染料,叫做靛青,幾百年來由印度人種植。英國人來之後,將整個靛青業壟斷,不但剝削農民,而且在比哈爾省西北部有一條河流經過,沿河有幾十個湖泊。英國人將靛青廠開在湖邊,造成污染。
1917 年 4 月,甘地親往調查,途中偶被傳訊但被釋放。甘地說:他只是在視察環境,英國人沒有將他拘捕 。
甘地到處奔走,染上痢疾,病勢嚴重時,聽見德軍投降。甘地此時認為:既然歐戰之中,英國是勝利的一方,從此推翻英國殖民統治會更困難。
於是他改變路向,第一次提出「不合作」運動,呼籲印度公務員辭去職位,不參加政府所有集會、不接受英國教育,印度公務員由英校領回自己的子女,自設私校取代。
「不合作運動」還包括:印度人一切法律糾紛,不要在用英語審訊的法庭起訴,自己設立仲裁機構。全國抵制英貨,穿用印度人自己的土布。到英國人開的銀行全部提款,不買英國公債。
但是此時英國的紡織業,用印度的棉花,造出大量價廉物美的紡織品。衣食住行以衣為首,要印度人抵制英商壟斷的土布,難於登天。甘地身體力行,自己開始學習紡織,買了一輛紡車,自己織布。
1921 年,印度全國製成二百萬輛紡車。不合作運動在印度人民之間星火燎原。甘地發起的紅白綠三色紡車旗,代表了殖民地獨立精神,飄揚在全國。
此後十年,甘地以 61 歲高齡,徙步近 400 公里去海邊採鹽,英方鎮壓,被捕者多達 6 萬。
甘地率先犧牲,如此維權民運,迅速得到民間的支持。甘地的維權受到國際自由知識分子的同情,包括在野的英國工黨。他的地位逐漸為英國承認。
1931 年,甘地去倫敦出席會議,邱吉爾以種族優越感,拒絕接見這個「衣不蔽體、瘦弱矮小」的印度佬。但甘地人身一直安全,即使坐牢、絕食。英國殖民地當局終究講道理,他們到底說不過甘地,而且甘地用西方的博愛精神質問英國人到底在做甚麼?英國人以紳士的見識,啞口無言,內心終於羞愧有加。
1948 年,印度終於獨立了。同年甘地遭到激進印度教徒刺客刺殺。甘地的和平大愛,感化了英國殖民主,成為英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偶像,而且啟迪了半世紀第三世界的人權領袖。
而印度在獨立以後的問題,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