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眾多國家當中,最叫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必定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鐵路車站。
斯德哥爾摩有北歐最大的地下鐵路運輸網絡,在瑞典文稱為 Tunnelbana。在斯德哥爾摩,地鐵分為地面鐵路(類似香港的輕鐵)及地下鐵兩部分。除了不會因為訊號系統故障追撞,斯德哥爾摩地鐵最令人羨慕的,就是各個有如藝術館般的地鐵站。瑞典長期冰天雪地,市民大眾習慣長時間留在室內,對於建築物內部環境設計有獨特追求。
斯德哥爾摩地鐵曾被冠以「世上最長藝術畫廊」(註一)。根據旅遊網站資料顯示,斯德哥爾摩有 9 成的地鐵站都經過藝術美化,大小工程涉及 150 位藝術家。而各個車站有不同主題,就以筆者經過的幾個站為例:
眼利的讀者必定能留意到,斯德哥爾摩地鐵在月台等當眼位置,廣告位少之又少,車廂內亦無電視廣播轟炸乘客。鐵路雖然高速,但亦無阻瑞典人慢活及追求生活品味。
自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本港公營服務走向市場化及產業化(例如港鐵、領展)。上市公司的營運模式離不開追求經濟利益,因此車站車廂空間都填滿廣告、車站地點要配合地產發展、列車要不停加密班次、票價有增無減、大型樂器及寵物不能上車等等,務求降低營運成本及賺取最大利潤。鐵路的效率雖然愈來愈高,但活動空間卻漸漸失去人性化(註二)。近日有社交媒體專頁偷拍乘客在地鐵瞌睡,可見港人生活疲於奔命,情境如此熟悉但又叫人心痛。
無獨有偶,斯德哥爾摩地鐵的服務營運商,正是港鐵在在當地的分公司 MTR Tunnelbanan AB。香港高官常言道,要向一帶一路國家輸出港鐵發展營運模式、培訓鐵路人材。筆者愚見,港鐵的營運及空間管理仍可以作更多新嘗試。而斯德哥爾摩地鐵正好提供另一種人性化管理模式,值得反思借鑑。
港鐵自沙中綫剪短鋼筋醜聞後,新聞不斷,港鐵公關部同仁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