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溝」這兩個字,很難在堤幸彥身上找到。
他執導的日劇「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成功把「青春校園」和「懸疑推理」兩種元素揉合其中,風靡亞洲年青觀眾,但當年他其實已年屆四十。別人苦於中年危機,堤導卻是創意無限,拍出「圈套」和「SPEC」兩大「寓惡搞於推理」的日劇系列,以及「池袋西口公園」、「Stand Up!!」、「戀愛寫真」、「繃帶俱樂部」和「BECK」等或糾結或奔放的青春故事。
這位鬼才導演,如今已過六旬,新作「十二個想死的孩子」卻比過往更要「衝擊」,直接挑戰「青少年自殺」這個社會禁忌。電影改編自沖方丁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 12 名決意尋死的青少年,齊集一間廢棄醫院的密室,打算就集體安樂死表決,卻發現房內竟有第 13 人的屍體。他們「想要自殺卻不想被殺」,只好在互相猜度中找出凶手。與此同時,各人想要輕生的原因亦逐漸浮現。
懸疑的故事加上寫實的題材,令電影在日本票房報捷,上月更成為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參展作品。堤導來港宣傳受訪時,直言單看原著已覺有趣。「『打算尋死的 12 人聚在一起,竟然當中多了 1 個人,那到底是誰?自己也會變成這樣子嗎?』這個疑問從頭到尾貫穿整個故事。」但促使他想拍成電影的,還是那 12 位主角。「他們親自說出遭遇,並以舉手的形式決定自己的生死,都是故事的魅力所在。」
堤幸彥如此重視「表達自我」,基於他對當今日本的深切體會。「像我們年青時,沒有智能手機,被人爽約了,就只能在告示板質問對方。而現在雖是網絡社會,不太需要活生生的對話,但內心的焦躁、煩擾和憤怒,其實也沒怎麼改變。青少年想被了解,只是身邊的大人依舊不願聆聽。」他深信,坦誠溝通是唯一的出口。「不去面對彼此、用自己的說話發聲,連吵架也吵不來,也無法了解彼此。」
正因如此,堤導盡量保留 12 位主角的討論場面。「縱然中間有猜疑、對立和爭論,但能夠把話說出口,藉此逐步決定自己的未來,這點很有意思。」為令演員的表現率真,有些較長的場景也沒細分,改用 5 台攝影機同時拍攝,這對新晉演員來說難免吃力。「他們會覺得有點新鮮,卻也有點辛苦吧。但正因為在艱辛的情況下創作,反而能從鏡頭看到他們作為演員,最根本的熱忱。」
堤幸彥笑言,這次光是集齊杉咲花、橋本環奈、新田真劍佑、北村匠海等俊男美女,已令電影足夠吸引。他一直也樂於與新人合作,像堂本剛、友坂理惠、山田孝之、綾瀨遙等人,初次參演堤導的作品時,雖為當時得令的新星,演技或顯青澀,堤幸彥卻能看出其獨特之處。「圈套」系列的女主角仲間由紀惠便是一例。
「剛開拍時她很年輕,才廿多歲,一般人會覺得『她作為演員,好像有點……』。但跟她聊上 10 分鐘左右,就明白到『啊,這個人去演喜劇也可以啊』,那就讓她盡情說些引人發笑的奇怪對白吧。我是想『這樣美麗的人說這麼白癡的對白,也不錯啊』,結果『圈套』受到歡迎,整個系列拍了 14 年。所以說年青人的演技,我不太在意,我更想去發掘他們擁有的潛能。這樣更加有趣。」
那麼年青時的堤幸彥,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像 1 號吧。」他指著電影宣傳單張上,主導安樂死討論的「1 號」少年智史。「首先是樣子,我以前也是這個模樣。」他笑著強調,並非自喻為帥哥,只是覺得彼此都是縱觀大局的人。「91 年我拍了首部長片,北野武看了以後便說,這傢伙肯定是那種在大家喝得興起時,說『時間到了回家吧』的人。我心想他怎麼會知道。」
當初的新晉的導演,如今已成人生的前輩。但堤幸彥始終覺得,跟年青人相比,自己並沒有高人一等,能夠高高在上去替對方說話。「現在我 63 歲,想去理解他們也做不到。若說這部電影是『從青年人的立場出發』、『給青年人的寄語』等,那些都是撒謊,做不到的。唯一稱得上的是,他們和當時的我,其實也沒甚麼分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