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在 2017 年,全球平均每秒便失去 1 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面積。為挽回綠色景觀以及物種的生境,不同機構正與各地政府合作,在昔日被摧毀的土地重新造林。
約 500 年前,西班牙及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Iberian Peninsula),大部分面積仍在綠蔭之下。但隨著戰爭征討、農業活動擴張、為生產木炭及運輸而砍伐木材,自然景觀迅速改變。西班牙北部小村莊 Matamorisca 正是「發展」的犧牲品,乾旱氣候加上已枯竭的土壤,成為退化景觀。當地的荒蕪看似無可逆轉,就一般造林計劃來看,可是棘手的難題。然而,荷蘭公司 Land Life Company 的行政總裁 Jurrian Ruys 卻指,Matamorisca 是理想的造林之地。
「我們通常選擇大自然無法自行修復的地方展開工作,以及天氣惡劣、夏季非常炎熱的地方。」在 Matamorisca,他們參與在一片 17 公頃官地上的造林活動。工作人員把可分解物料,製成冬甩狀的「繭(cocoon)」放到土壤中,每個「繭」的儲水量達 25 公升,為幼樹首年的成長提供水分。直至去年 5 月,Land Life Company 已在當地種植約 1.6 萬棵植物。該公司更稱,在沒有額外灌溉下,96% 植物成功於炎熱的夏季存活。對一棵幼樹而言,捱過第一年是重要的里程碑。
但自然能否自行修復?Land Life Company 的技術總監 Arnout Asjes 稱:「有可能,卻或會需時數十甚至數百年,所以我們正為它加快進度。」不少組織亦正為恢復森林而努力,Land Life Company 的行動亦遍佈多地,嘗試拯救森林退化或遭砍伐的地方,包括熱帶低地與溫帶地區的乾旱丘陵等。
由於生態環境各異,各地的造林模式皆有不同。例如亞馬遜的造林活動,基於生態系統類型,有別於德州在山火後復種的松樹。而每個重新造林的計劃,背後都有各自的原因及特殊的需要。至於 Matamorisca 及類似乾旱地區的造林工作,因有極速荒漠化的危機,需要聚焦於恢復生態系統,只能與不求資金回報的組織合作。
此外,在 2011 年由德國政府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發起的「波昂挑戰(Bonn Challenge)」,旨在修復密度下降或狀態脆弱的森林地區,以及在完全失去林蔭的土地重新造林。「波昂挑戰」的目標是在 2020 年前,恢復全球 1.5 億公頃被砍伐的森林及退化土地,總面積與伊朗相若。到了 2030 年,則期望達到 3.5 億公頃的土地面積,比印度國土多出 2 成。
「波昂挑戰」於各地分別執行。譬如名為 20×20 Initiative 的合作模式,是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的政府支持下,推動中小型項目,以期恢復 2,000 萬公頃土地。20×20 Initiative 與 Land Life Company 的不同之處,在於當其重新造林計劃,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之餘,同時講求經濟及商業利益。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森林及氣候專家 Walter Vergara 領導 20×20 Initiative,他指:「項目需要私人資金支持,而他們會要求投資回報。」據 Vergara 領導的研究估計,50 年後以淨現值(present value)計算,全區每公頃土地的平均收益約為 1,140 美元,整體達 230 億美元。
那麼造林後如何創造收入?部分來自可持續林業的木材銷售,亦有水果、堅果、油等非木材產品。在計算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後,亦可與一些需要購買碳排放量的公司換取收入。或是通過造林恢復的生物多樣性,吸引更多物種棲息,藉此開發生態旅遊。
20×20 Initiative 尋求的投資對象,並非只講回報的銀行。主要資金來自「創效投資者(impact investors)」,他們追求投資、環境效益及適度的社會收益作為回報。German fund 12Tree 便是 20×20 Initiative 的合作對象之一,該公司在巴拿馬一塊兼營可可種植及可持續林木砍伐的土地,投資約 950 萬美元。20×20 Initiative 則以這筆資金,在一個舊的牧牛場成功造林,為附近社區提供理想的工作機會,並讓投資得到回報。
然而,並非所有地方均適合重新造林。Vergara 的合作夥伴尋求更安全的投資機會,Land Life Company 亦只會在他們認為「低風險」的國家,如西班牙、墨西哥或美國等,展開大型項目。Ruys 表示:「我們傾向避開中東或非洲等國家,因為無法確定能否在當地長時間維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