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寫、打字機、電腦,如何影響作者思路?

A+A-
電影「筆羈天才(Genius)」劇照。

作家以往用紙筆寫作,到近代開始使用打字機,直到現在,相信大多已轉為用電腦寫作。盛載文字的器具不同了,對寫作會否出現巨大影響?英國小說家、翻譯家 Tim Parks 正是橫跨這 3 個階段的寫作人,近日他在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撰文,分享寫作路上,面對轉變的心路歷程。

Parks 於 1978 年在波士頓一個大學圖書館,用便宜的原子筆以及上課抄筆記的筆記本,寫出人生中第一個故事,再用小型打字機謄稿。稍作休息後重讀,手寫更正,並再次用打字機打出,最後把稿件用郵寄方式發送給雜誌,期望得以發表。待上數個月,文章可能會被拒絕,或者也會得到一些改進建議,然後改寫再寄出。

創作以外,Parks 在意大利凡羅拿(Verona)開始其翻譯生涯。80 年代初期,他買了一台電動打字機,可以在打印前,存起大約半頁內容,但總體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及後他置入另一台打字機,機器可記住 4 頁內容,並提供可一次過閱讀 15 行的黃色屏幕,他用作翻譯意大利作家 Roberto Calasso 的 The Marriage of Cadmus and Harmony,但不止一次,因帶子被卡住,4 頁的作品就此丟失,足見作家在過往打字技術中寫作所面對的困難。

翻譯之餘,他繼續手寫小說。鑑於紙上空間有限,所以手寫的修正次數也有限,但輸入電子儀器的文字可以一次又一次進行修正。以往在修改數次之後,大多會對作品感到滿意,但現在容易修改,於是不斷改正,有時甚至偏離原意。Parks 說:「我了解到,保留內容副本是多麼重要,能記住開始時的意思,有時比無休止的編輯版本更好。」

電影「大老作家(Can You Ever Forgive Me?)」劇照。

Parks 認為,使用筆及紙張時,精神空間會有所不同:「我喜歡使用漂亮的筆,看著一頁慢慢填滿」。他慶幸當自己開始寫作時,電腦未普及,現在則容易被眾多可能性淹沒。但對於報紙文章及翻譯,他還是會直接使用電腦工作,因那更緊湊、更有玩味性,也可輕鬆地進行寫作實驗。

在以往,即使寫作過程中引入更新更便利的輸入技術,但論作品反饋,仍是個漫長的過程。長途及國際電話費用昂貴,編輯及代理商傾向通過信函進行溝通,但倫敦的信最少要花 1 星期時間才可以抵達意大利。然而,Parks 確信緩慢有積極意義,他可以專注於下一篇文章或翻譯,「你學會了不要擔心別人談論你」。

現在寫好文章之後,期待數小時內會收到回覆,或是寫好作品的第一章,立刻發送予朋友,希望他們馬上閱讀,「一開始,不諱言這是多麼令人興奮,但對精神的傷害也大,對方突然需要即時閱讀和回應」。

在文章發表數小時之後,已可以知道有多少人閱讀這篇文章,Parks 只覺這令頭腦被困在一個強迫性、躁動的來往中,如果沒有得到即時確認,就會有失敗感。突然間,作家都想接近大眾,表明正努力工作,以便令自己獲得讀者即時回應。奇怪的是,隨著我們不斷互相交流,電子郵件及互聯網明顯自由,反而使作家們愈來愈順從,愈來愈在意他人反應。Parks 反問:「那麼你應該改變你的寫作方式嗎?(還是)你已經不知不覺改變了?」他建議作者該適時培養一點距離感,減少與外界溝通,不然:「你的職業,至少你所能想到的,已經完結了」(Your profession, as least as you thought of it, is fin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