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一切看來面善眼熟

A+A-
圖片來源:VCG / Getty Images

中國歷代帝皇對民間知識份子聚集清議,一向戒心疑重。自從秦始皇焚書坑儒開風氣之先,僅有唐宋兩代,一個皇帝姓李,另一個皇帝姓趙,基因開放清明,令中國的仕人有鬆一口氣的空間。唐宋文學在中國文化中,詩詞歌賦,方得別領風騷。

明朝公認是三百年的黑暗期和停滯期。明朝的中國文化輸出,只有瓷器、傢俬、絲綢等三大類。文化停滯,皆因明朝政府下令:毀天下書院。

明代嘉靖、萬曆、天啟三朝,都發生過毀書院、禁講學的風波。

中國的書院起源甚早,宋代理學發展盛極一時。江南地區到書院林立,講學盛行。朝中難做官,因為朱元璋和明成祖兩代對讀書人興文字獄,手段苛刻,知識份子心灰意冷,唯有幽居山林,私下設壇講學。

這一點,由於明代沒有網絡和天眼,也沒有面部辨識,躲避入山間,知識份子總可享有一點言論自由。

王陽明的理學因書院而發揚。他認為人要「致良知」。各地慕名來聽講的人每場數百,甚而上千。

但後來書院產生的輿論,影響社會風氣與政治。萬曆年間,宰輔張居正本來也是知識份子,當政時卻感覺到書院講學離經叛道,講者不時表達對時政形勢的憂慮。

萬曆年間,張居正要建立宰輔權威,必須確立他自己一人的話語權。後來的東林黨,本亦書院中人,後來形成朝廷顧問集團,權力鬥爭失敗被逐。張居正借天子之命,禁止書院講學,許多人想不到讀書人做了宰輔,還倒過來抵制書院。

萬曆之後,大宦官魏忠賢上位,擊敗了朝中的東林黨,更認為民間書院是東林黨人餘孽藏身所在,下令各地凡有書院處,盡需拆毀,房屋田地逐一申報。書院匯聚了知識份子獨立思考和議政的勢力,逐步孕育了思想自由,包括對孔孟之道的質疑和挑戰。

相對之下,同期歐洲卻產生了文藝復興。知識份子如達文西和莎士比亞紛紛冒起,造成了西方現代文明的萌芽。

明朝的中國,雖然絲綢瓷器出口歐洲,經貿增長龐大,但人文思想,卻備受打壓,令明代的中國在同期的世界無法確立文化的話語權。鑑古知今,一切看來都覺面善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