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鄧敏琳
每逢午膳時間,灣仔總有絡繹不絕的人群擠進窄小的食肆,趕著吃完午餐。也總有人為了節省時間,選擇外賣,環境災難的苗頭由此而生。想外賣快餐,得帶走膠袋、餐盒、餐具、杯、飲管等,計下計下,食一餐就消耗掉好幾件即棄塑膠製品。想簡單買盒壽司,又附帶好幾包醬料、膠盒、每件壽司再包上一層膠。假設每次外賣需用上 5 件塑膠產品,一年下來就會產生過千件塑膠垃圾。
這些垃圾的使用時間極短,卻不會分解,難以回收。難聽點說,直到你壽終正寢,它們還會在地球某個角落裡長存,危害海洋及生態。以上所說絕非危言聳聽,去年山竹襲港,就有廿幾年前的快餐店包裝沖上岸邊。事實上,過去的淨灘活動就經常發現陳年垃圾,而這些垃圾只是海洋污染的冰山一角,卻已觸目驚心。
回收無法解決問題 拒絕膠污染靠「走塑」
近年,塑膠對生態的威脅受到廣泛關注,更多科學研究證明膠污染無所不在。塑膠污染問題嚴重,不能光靠提升回收率解決。事實上,回收本身亦無法解決現時問題,「源頭減廢」看似老生常談,卻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方法。改變生活習慣、產品包裝等行為,可減少塑膠生產,預防勝於治療,減產勝於補救。
現時多國已展開「走塑」行動,不少企業以「走飲管」響應。的確,光靠走飲管,當然不能解決嚴峻的膠災,亦不能因此而無視企業在另一邊廂製造千千萬萬件即棄塑膠的事實。因此,消費者的「走塑」第一步,不應只放眼飲管,而是由「無塑」一餐飯開始,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實踐。香港人喜歡外出用餐,走塑機會多的是呢!只要推而廣之,將「走塑」精神延伸開去,如「裸買」、走包裝等,都是舉手之勞,卻意義深遠。
200 間走塑友善食堂遍佈全港 18 區
自備環保袋、餐盒、杯等環保餐具,對很多人來說並非最困難的一步。在香港這個講求方便快捷、爭分奪秒的城市,不少人不敢提出「走塑」的要求,因為害怕被標籤阻礙餐廳做生意。然而,其實不少食肆早已有走塑的決心,只是有待顧客發掘。有見及此,綠色和平自 2018 年起組織義工隊,在全港 18 區尋找「走塑食堂」,一群義工不論男女老幼,親身落舖鼓勵餐廳設立走塑措施,又或者找出本身已歡迎走塑但不為人知的餐店,貼上「走塑食堂」貼紙,並整理名單,讓有意「走塑」的人便能按圖索驥,無塑覓食。
事隔數月,全港 18 區已有超過 200 間「走塑食堂」,單單在灣仔一帶,便已有超過 30 間走塑友善的餐廳食肆。走塑食堂分為兩級,藍色代表走塑友善的二級食堂,而白色就是一級食堂,即堂食和外賣都能做到完全淘汰即棄塑膠。其中一間「一級走塑食堂」,正是位於藝術中心的咖啡店。關注環境污染的店長 Helen 為了鼓勵顧客減塑,更自行遊說老闆,推出「自備杯減 10 元」的優惠,此優惠一出,幾乎九成的顧客響應。店長更會苦口婆心,呼籲顧客自己帶杯,成功改變不少人的生活習慣。
社區走塑以外 亦需立法管制即棄膠餐具
小店店主願意為「走塑」改善經營模式,鼓勵大家改變生活習慣。即棄餐具市場價值低,難以清潔回收,最終只能棄置堆填區,令垃圾量年年攀升。國際社會制定「走塑」政策,會先著手管制即棄餐具、膠袋等。以台灣為例,就一次過訂立法例,針對即棄塑膠,如飲管、即棄杯、餐具、膠袋等,施行分階段管制,預計 2030 年全面禁用上述即棄用物。
香港社會亦起步走塑,今年政府已先行禁止提供膠飲管和發泡膠餐盒,政府部門與場所內食肆營辦商簽訂合約或續約,須訂明避免使用即棄膠餐具。不過,要全面「走塑」,提升市民意識,立法必不可少。相較各國早已實行垃圾徵費,並於近年推出不同的「走塑」政策,香港的步伐無疑顯著落後了。我們必須加快步伐,盡快落實各項減廢為主的政策。在政策以外,我們亦應主動在社區宣揚「走塑」,改變生活習慣,為下一代的環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