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共同社報道 ,日本 2018 年的自殺人數連續 9 年錄得回落,年度計算共 20,598 人,比 17 年減少 723 人。警察廳的數據顯示,自殺死亡率乃自 1978 年有統計以來最低。
日本的自殺數字在全世界的統計中數一數二,從 1998 年到 2011 年為止,每年的自殺人數都超過 3 萬人。即在這 14 年內,自行結束生命的日本人保守估計已經達 42 萬人以上。據警察廳的自殺統計,在最高峰的 2003 年,年度自殺人數 34,427 人,每日平均接近百人自殺。即使數字已見回落的今天,平均每天仍有 56 人自殺。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日本政府認定的自殺死亡數字,計上無法尋獲遺體的自殺者、無法確認的「異常死」事件、還有自殺未遂,數字之大無法想像。
據 2018 年厚生勞動省的「自殺對策白書」 顯示,15 至 39 歲日本國民的死亡原因中,自殺排首位,男性自殺數目是女性的兩倍。以城市地域觀察,自殺數目最高是首都圈區域,包括東京、神奈川及埼玉,其次是大阪、福岡、愛知的大城市,這與日本人口極集中於重點城市有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在已發展國家中,日本的自殺率也長年佔頭幾位,另外,韓國也是高自殺率國家名單的常客。日本自殺事件中,最常見的直接主因是健康問題,如抑鬱病、長期疾病等;其次是經濟生活問題;第三是家庭問題;此外還有職場壓力、高齡等原因。
日本政府過去從來沒有制訂政策以減輕現象,直到 2006 年民間聯署要求政府立法回應。厚生勞動省終於在翌年制訂「自殺總合對策大綱」,分別在 2012 年及 2016 時又大革新了一次 。當中最重要的是將自殺定義為諸多外部因素所導致的社會現象,而非單純的個人問題。當中要求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合作,結構性地處理自殺問題。
澤田康幸等政治經濟學者在「前往沒有自殺的社會」 一書中指出,抑鬱症等精神疾病雖然會使人走上自殺的末路,但單純從治癒精神疾病的方向入手並不治本。減少自殺人數,首要的是認清背後的原因,透過各種社會政策改造導致自殺的環境。失業救濟、福利保護網、地區經濟活化等,貌似無關的社會政策,最終證明有效減低自殺率。
雖然自殺數字連續 9 年錄得回落,以 2018 年 1 至 11 月的資料與 17 年同期比較,19 歲以下女性的自殺率卻見增加。在剛剛踏入 2019 的時間裡,1 月 15 日,一名中二女學生在公寓跳樓自殺,家人要求學校查明女兒自殺的原因是否校園欺凌;1 月 20 日,一名女高中生在西武新宿線東伏見站疑似跳軌自殺。想根本地解決作為社會問題的自殺,並非單靠剪斷用來吊頸的繩子,而是改造把人迫得把繩子套到頸子上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