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子獨女很多時會被認為要甚麼有甚麼、不懂得分享,而且普遍都是自私的,好像大多有「公主病」、「王子病」。但最近美國科學雜誌「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就還獨生子女一個清白,引用研究證明,他們雖然是有些微不同,但過往的說法對他們也不公允。
過去的偏見
對獨生子女的偏見可以追溯到 1896 年時,美國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教育家 E. W. Bohannon 發表的文章 A Study of Peculiar and Exceptional Children,針對 200 名受訪者的調查結果。內容問及受訪者所認識的任何一個小孩的特點,其中 196 個訪問結果中,參與者形容獨生孩子被過度寵壞。Bohannon 的同事對結果表示贊同,認為能證明普遍想法是正確的。到了 20 世紀初期,有些人擔心如果沒有兄弟姐妹一起成長,父母會將所有擔憂及恐懼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孩子可能會出現有神經衰弱傾向的抑鬱症。
然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的心理學家 Toni Falbo 正是獨生女,她反對要成為一個像樣的人,就一定要有兄弟姊妹。在 1986 年的研究調查中,她審查了 200 多篇關於此一主題的研究,總結是有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之間,唯一有差別的地方是,獨生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似乎更緊密。
高創意,低忍耐力
不過,獨生子女也非只有正面評價,有跡象顯示獨生孩子不願意與他人達成協議。在中國,由心理學家邱江帶領重慶西南大學團隊所作的研究,從思維能力及性格方面審視了 126 名獨生子女學生,以及 177 名有兄弟姐妹的學生,研究顯示獨生子女在忍耐程度方面得分較低。
獨生子女反而在創意上表現更好。參與學生接受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的創造力測試,他們必須盡可能想出最多日常用品的原創用途。測試證明,獨生子女似乎更能觸類旁通,有創意及靈活地解決問題。著者解釋,可能是因為自小沒有兄弟姐妹,獨生孩子只能依賴自己,因此從很小的時候,就被迫變得富創意及足智多謀。
在磁力共振(MRI)測試中,亦可見獨生子女與他人在大腦結構上的差異。研究人員發現在獨生子女腦部緣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即與創造力及想像力相關的皮層區域,有更多的灰質(與智力有關)。但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內側前額葉皮質(mPFC)中的灰色細胞較少,而前額葉皮質本是情緒起伏的控制區域,灰色腦細胞不足,也代表著忍耐力較低。
其實獨生子女與他人一樣,性格總有好有壞。作為獨生子女對人生影響有多大,仍是看個人造化,可能取決於獨生子女有多少機會發展自己的社交及認知能力,父母有否教會他們與人分享,或營造與他人相處的機會也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