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鈕文化史:彈指間操縱世界的快感與隱憂

A+A-
1949 年對未來理想家居的想像,以按鈕處理所有家務。 圖片來源:GraphicaArtis/Getty Images

你不用再開口便可得到服侍。當你一踏進酒店,輕按按鈕,豐盛的午餐便如你所願遞到面前。10 秒後當你感覺寒冷,輕按另一按鈕,突然!火爐像施魔法一樣燃起來。電動按鈕成為世界共主,漫不經意地克服一切距離,讓人惰於思考。

上述文字來自 1903 年的法國報章社論,表達按鈕既為生活帶來方便,又可能讓人養成惰性的憂慮。印第安納大學電影及媒體研究系助理教授 Rachel Plotnick 撰文分析,按鈕是 19 世紀末的工業發明,由當時開始人類已經對它既愛且恨,隨著 21 世紀輕觸式屏幕及臉部識別技術出現,按鈕似乎即將走入歷史,但生活從此改頭換面了嗎?

機械成為世界真正主宰?

1888 年,柯達攝影器材公司推出新款 Brownie 相機,試圖簡化攝影機械的操作程序,普羅大眾只要輕按按鈕便可以拍照,廣告口號為「你按下按鈕,我們完成其餘工作(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在那個時代開始,按鈕陸續進佔普羅大眾的日常,讓電燈泡燃亮黑夜,讓升降機得以成真,在火災來臨一刻提醒住客逃生…… 按鈕是舒適、便捷與操控的象徵,1895 年更有文章許下美好願景 ——「理想人生應該是安坐座椅、輕鬆按按鈕的生活」。

但自動化的方便絕非毫無代價,按鈕同時淪為慵懶、喪失技能、異化的代名詞,是人手勞動與工藝衰落的新象徵。當產品設計師化繁為簡,讓人可以簡單一按發施號令時,知識分子卻日益憂慮,人與人不用再互相依存,人情味從此消逝。德國文化評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 1939 年評論中警告,19 世紀中期的多項嶄新發明,「讓簡單一個手部動作,可觸發連串繁複程序」,但機械化帶來的安逸「使人們互相隔離」。

到 20 世紀美蘇冷戰爆發,全人類更籠罩在「核按鈕」的恐懼之下,大眾都流行想像領袖如何一念之間,按下發射核彈的按鈕,為全人類帶來滅頂之災。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 1968 年曾經形容,按鈕與控制桿「使人類在全球進程下幾乎淪為演員,人類只飾演一個角色,甚或只是旁觀者(spectator)」。這個「旁觀者」的比喻,意味著機械成為世界真正動力來源,人類除了監督有權啟動按鈕的極少數外,在機械面前都顯得無能為力。

時至 21 世紀的今日,我們還是會每日接觸各類按鈕,可能是搖控家電或航拍機的按鈕,或者 Facebook 上給反應的虛擬按鈕。但產品設計師同時銳意革新,以動作感應或聲控取代按鈕,智能裝置更有臉部識別功能,不用再按鈕輸入密碼。波蘭介面設計師 Wojciech Dobry 甚至揚言,按鈕是 19 世紀的遺跡,不會殘留於 21 世紀,「是時候構思無按鈕的世界」。

構想中的全動作感應及聲控電腦系統;電影「鐵甲奇俠 2」劇照。

無按鈕的美麗新世界?

雖然按鈕確實有各種實質限制,譬如用家通常只能在「開/關」、「是/否」、「開始/停止」之間二擇其一,不似得聲控或人臉識別,可以回應用家的多元需要,但操作介面始終需要用家身體適應,起初總會感覺不自然;再者,其實歷來針對按鈕的多數批評,其徵結都不在按鈕本身,假如產品開發商無法理解這點,再新的操作介面還是會招惹批評。

早在按鈕發明之初,人類便批評以按鈕操作機械導致工人喪失工作技能。但試想想飛機駕駛艙或工廠控制室的複雜按鈕,便會明白,懂得在正確時間按正確的按鈕,本身已經是相當專業的技能,背後需要嚴謹的知識及熟練的手腕。工人並不會因按鈕而必定遭到淘汰,要視乎勞動人口能否轉型及相關的勞工政策如何修訂。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能會因為不熟習產品設計,錯誤運用按鈕,令機械操作不似預期,時而覺得機械自動而不受控,時而不滿機械無法開動,叫我們束手無策。除了對機械發脾氣,我們不知向誰追究,以致按鈕反讓人感覺機械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但問題同樣與按鈕無關,可能是產品說明欠奉,無法讓用家掌握正確按鈕操作。

相信大家都有試過,在匆忙時間乘搭升降機,然後拼命地按同一按鈕,感覺自己催促了升降機加快,但那當然只是心理作用;正如馬路旁的行人過路按鈕,讓你好像有權控制紅綠燈的轉燈速度,但實際操作還是由電腦負責,你永遠不知道實際節省多少時間,心急如焚的你可能因此抓狂。這種有欠透明度的設計,是按鈕遭受批評的原因。

有的按鈕並非用以啟動機械,而是方便僱主隨時使喚員工,惹來對方埋怨;每當你點擊網購店的購物按鈕,背後亦牽連一道長長的生產線,或讓幕後員工疲於奔命,趕工以履行交貨承諾。這些問題的徵結是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同樣與按鈕本身無干。

有按鈕還是無按鈕好?如此看來其實都不是關鍵,因為問題不在按鈕本身。產品設計師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增加產品的透明度,改善機械與用家的互動,但部分問題亦顯然非設計師所能控制,譬如要下屬隨傳隨到的權力關係,無論是任何操作介面,都不會緩減員工的痛苦,這非一場社會改革不可。

如今我們已經預見到一些新介面招惹的批評,譬如以輕觸式屏幕操作裝置,不能再靠手指的觸感協助,用家必須在視覺上全神貫注,一不留神便可能輸入錯誤指令;臉部識別已經惹來企業及政府全面監控的疑慮,這些都是按鈕操作年代所沒有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