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之外,斷食是否有健康益處?

A+A-

對一些人來說,減肥可能是世上最困難的事。近年興起不同種類的斷食法,成為減肥人士的新出路。美國網媒 Vox 報道,斷食法雖然流行起來,但背後的科學研究仍在起步階段。除了減肥,斷食法是否有其他健康益處亦值得重視。

當美國威斯康辛州巴士司機 John Kane 年近 50 時,體重已達 275 磅,屬肥胖一族。過去他曾努力減重,持續每週 5 天帶氧運動。但幾年過去,Kane 厭倦了固定的健身課程,停止鍛煉,體重終於反彈。不過,Kane 沒有放棄減肥的夢,他選擇了斷食減肥。就在嘗試斷食的 7 個月內,他成功減掉 30 磅,佔當時體重超過 10 分 1,是 15 年來最理想的指數。Kane 告訴記者自己的斷食體驗:「斷食比健身或計算卡路里更容易,因為不需要做任何飲食計劃,只需不吃東西。」

部分支持斷食的觀點是,人體設計其實能適應數週甚至幾個月內很少或沒有食物,而人類並沒真正演化成每天需要三餐的生物。直至農業活動出現,糧食供應才較為穩定,新石器時代的變革,則使人類採取較規律的飲食模式。南加州大學長壽研究所所長 Valter Longo 認為:「週期性的斷食,可以使人體恢復活力。因為沒有食物的時候,會出現自噬(autophagy),助身體消除及替換受損細胞。」

坊間流傳著不同種類的斷食法,一般而言,斷食指 12 小時至 3 週內不進食或只進食很少的食物、飲品。故亦衍生多種斷食形式,例如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s)、限時飲食(Time-restricted feeding)、較極端的定期斷食(Periodic fasts)以及由研究人員制訂的類斷食法(Fasting-mimicking diet)等等。

飲食失調患者勿輕易嘗試斷食法。

大眾多關心這些斷食方式對體重的好處,但研究人員更在意其對長壽及預防疾病可能產生的作用。早在數十年前已有研究發現,當限制老鼠、倉鼠甚至酵母的食物攝入量時,其壽命便得以延長。而人類亦似乎可以在禁食中,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Longo 解釋:「在斷食週期中,很多細胞開始死亡,器官開始萎縮。但有證據表明,過程中殺死的細胞大都是壞細胞。然後幹細胞運作,身體開始再生。」他又補充,當其他動物及人類斷食時,某些癌症的發炎指標及生物指標(Biomarker)似乎亦有所下降。

2017 年,Longo 與其他專家曾進行研究,觀察斷食是否可以減低患上糖尿病、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將 100 人分為兩組,第一組自由飲食,第二組按「類斷食法」進食,各持續 3 個月。結果發現,每月僅需斷食 5 日,便能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禁食組成員體內脂肪減少、血壓降低。另外,癌症等疾病的遺傳標記(genetic marker)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亦有減少。儘管如此,是次斷食的研究只屬短期,尚不清楚斷食對健康的長遠影響。加上斷食方案眾多,就改善健康和疾病抵抗力而言,各種方案之間的優劣尚未有任何明確結論,需繼續研究。

斷食可能有不少健康益處,但亦非人人適合。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 Debra Safer 指,本身有飲食問題的人士應三思而為。她以飲食失調患者為例:「研究表明無論正餐或零食,都很適合他們的需要。而間歇性限制食物攝入,對飲食失調患者來說,卻是失調的行為,並使他們陷入無節制飲食或肚瀉狀態。」患有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的人亦有潛在風險,因為斷食會破壞辛苦建立得來的正常飲食模式。Longo 亦提醒,進行任何斷食前,都應該先徵求醫生意見。斷食亦可能對兒童、老人或體重不足的人有害。「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正服用胰島素或任何其他藥物,或患有代謝紊亂,亦不應該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