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烏拉圭鄉村小鎮邊陲,一個長期廢棄的肉類加工場,今日已被改建成為博物館,廠房原有的大部分設備雖然無法運作,但都得以保留。
「在 1930 年,每天有多達 1,600 隻牛,以及成千上萬的羊、豬、雞和其他動物,被送到這個屠宰場,然後進行加工、包裝和出口到世界各地。」博物館經理 Diana Cerilla 如是說。
BBC 記者 Shafik Meghji 形容:「這裡顯然不是甚麼旅遊勝地,更不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但 Fray Bentos 昔日的工業時代,對後世的飲食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Fray Bentos 這個烏拉圭小鎮,既誕生了 20 世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英國罐頭食品品牌,亦改變了烏拉圭的經濟,成為全球糧食生產工業化的先行者。回溯到 1863 年,由於烏拉圭國內牧牛場眾多,當時在烏拉圭河畔就有一家新建成的食品工廠,名為 Liebig Extract of Meat Company。廠房利用德國化學家 Justus von Liebig 的專利技術,用附近大量供應的廉價牛肉抽取「牛粉」。最初產品旨在充當病人的營養劑,後來精製技術經過大幅改良,就出現了名為 Oxo 的調味牛肉方塊。
這家擁有英國資金,在德國經營的食品工廠,令當時舊名 Villa Independencia 的河畔小鎮突然蓬勃發展,據指還吸引了整個烏拉圭和其他大約 60 個國家的工人湧入。後來,小鎮改名為 Fray Bentos,而工場亦開始生產它們史上最受歡迎的肉類加工產品:罐頭鹹牛肉。這種經濟實惠的罐頭牛肉本身就被稱為 Fray Bentos,風行整個歐洲,產量一直增長驚人。
到 1924 年,公司被英國 Vestey 集團收購,改名為 Frigorífico Anglo del Uruguay。利用當時發展迅速的冷凍技術,開始向全世界出口 Oxo、罐頭牛肉和其他超過 200 種包括皮革、肥皂、香腸和果醬等周邊產品。在兩個世紀前,肉類屬於奢侈品,罐頭牛肉和其他加工食品,迅速成為歐洲各國基層百姓家中必備之物,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吃得起牛肉,同時亦為極地探險家和前線軍人提供廉價、不會腐爛而且易於攜帶的糧食。單是 1943 年,由 Fray Bentos 出口的罐頭牛肉就有 1,600 萬罐,為二戰期間的盟軍士兵提供重要糧食補給。
英國王儲查理斯王子在 1999 年到訪烏拉圭時,就曾經向記者表示自己都曾吃過不少 Fray Bentos 罐頭牛肉。
時至今日,Fray Bentos 的食品加工場已成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Shafik Meghji 形容:「引擎室看起來像一部蒸汽龐克漫畫的場景,生鏽的柴油發電機,巨大的渦輪機和蒸汽壓縮機⋯⋯ 隔壁的大理石板上是一些錶盤和開關掣,用來控制工廠的發電量。在 1883 年,這裡是全烏拉圭第一個可以發電的地方。」
在博物館外面,是一座高聳的水塔以及好幾幢用磚頭、混凝土、玻璃和鐵皮搭成的建築物。基於安全原因,如今大部分都禁止進入,包括曾經儲藏了 18,000 噸凍肉的大型冷藏庫。
「它標誌著烏拉圭的工業革命。」隨行導遊 Nicolás Cremella 說:「對烏拉圭來說,Fray Bentos 非常重要,甚至比蒙特維多(Montevideo)更像這個國家的真正首都。它曾經是唯一的肉製品工場,但是,它一方面為全國國民提供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利潤卻不斷流向海外。」
隨著時代改變,Fray Bentos 雖然直到今日仍是罐頭牛肉的代名詞,但烏拉圭人本身已經很少吃罐頭牛肉。Cremella 說:「我們比較喜歡吃鮮肉多過罐頭肉。住在 Fray Bentos 的人,他們家裡確實有可能會放著幾罐罐頭牛肉,但純粹是放在貨架上作為紀念品或裝飾,不是真的想吃。」
據 Meghji 所指,牧牛業曾是烏拉圭一大重要經濟活動,而烏拉圭人確實很喜歡吃牛肉,估計每人每年吃掉的牛肉多達 56 公斤。但 Meghji 發現,走過 Fray Bentos 當地的餐廳,菜單上都不會有罐頭牛肉,甚至好幾家超級市場都沒有。以罐頭牛肉聞名於世的這個小鎮,今日鎮上幾乎再沒有罐頭牛肉的痕跡。
Shafik Meghji 最終在一家小士多找到幾罐罐頭牛肉。很有趣,罐頭上的標籤寫著:烏拉圭品牌,巴西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