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男性出生數目總比女性多?

A+A-
圖片來源:Mikhail Pochuyev/TASS via Getty Images

2019 年,香港的「元旦第一 B」是女性。女嬰雖然成功搶閘出生,但整體而言,全球卻總是每年初生男嬰人數高於女嬰。自 1838 年有紀錄以來,英國的英格蘭及威爾斯兩地,男嬰出生數字便一直高於女嬰。儘管男女 105:100 的出生比例被認為是自然、正常,但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何以存在?

在 2017 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 348,071 名活產男嬰及 331,035 名活產女嬰,相差約 17,000 名,比例正是約 105:100。英國這個正常卻不平等的「傳統」已有近 180 年歷史,而出生性別比例差距的研究及發現,最早更可追溯至 17 世紀末。撇除了一些傳統上偏好男性的國家,造成墮胎流產等個案,105:100 的比例仍然得以維持。不但英國、不少歐洲國家、美國、澳洲等,許多發達國家的男性出生比例均高於女性。科學家對如此神秘的現象仍未完全瞭解,只能提出各種理論。

平衡成年男女比例?

有指,為了在人類成年期間男女比例均等,故在出生時,男性數目必須高於女性。如此,意味在成長過程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死亡。無論是意外事故、生活風險、自殺及健康問題上,男性均面對更高的危險。甚至,牛津大學統計學副教授 David Steinsaltz 稱:「在每個年齡段,幾乎每時每地,男性皆比女性更易死亡。」有趣的是,上文提到男女出生比例不等的發達國家,其成年女性均比男性略多。據美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英國的成年女性,總數確比成年男性略高,並且壽命更長。是以,在這項理論下,生命誕生之初,男性多於女性是為了彼此最終在成年期人數相等。

排卵期前後差異?

嬰兒的性別,取決於精子攜帶的染色體。假如是 Y 染色體,便為雄性;X 染色體則是雌性。有理論認為,雌性的精子存活時間比雄性長,但游移速度較慢,故在貼近排卵期或之後性交,更容易生出男嬰。反之,若在排卵前幾日性交,則更易獲女嬰。但科學家們表示,沒有實質證據表明,這些排卵期的差異會造成區別。

戰爭後易生男嬰?

同時,亦有戰爭會增加男性的說法,稱為「歸來士兵效應(returning soldier effect)」。有科學家相信,生男生女其實取決於基因遺傳。假如一位男性,其身邊較多兄弟,意味在遺傳作用下,自己更有可能生兒子。反之,如果身邊姐妹更多,便有可能生女兒。而放在戰爭情況下,由於家庭愈多兒子,其家庭在戰事中倖存的男子機會愈高,他們從父親中繼承了「生仔」傾向。但傾向生女兒的家庭,則可能已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如此,便解釋了為何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男性更有可能生育男孩。

女性胎兒夭折較多?

假如計算日子並不是真正原因,懷孕期間發生的事情便可能影響最終比例,因為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必須有較多女性胎兒死亡,才會產生男多女少的結果。有研究指,雖然男性嬰兒在懷孕的最後幾個月更容易死亡,但女性嬰兒的死亡率整體比男性更高。科學家表示,由於女性擁有兩條 X 染色體,但在母體中,細胞會隨機關閉其中一條染色體,只餘下一條 X 染色體的顯性基因。然而,有時過程會變得不平衡,某一條 X 染色體會主導身體所有的細胞。假如該顯性染色體上存在遺傳缺陷,便有可能導致致命的健康問題,因此胎死腹中的可能性便較男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