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兒童的角度,做完家務,得到父母獎賞,固然是好事。如果以「打工賺錢」的概念,做家務可以賺取零用錢,兒童當然不會抗拒,但這種商業味濃的方式,對他們成長又是否健康?
讓兒童做家務賺取零用錢,在今天已非新鮮事。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歷史學家 Steven Mintz 持正面看法,他指出:「首先,這為孩子提供他們身處於新興商業文化中所需要的金錢,他們可以買糖果、廉價玩具和其他不昂貴的產品,其次,這能夠教會他們錢的價值。」根據美國會計師協會數據,今時今日,美國兒童平均每年可獲得約 800 美元的零用錢。但孩子通常不是白白收到零用錢,絕大多數與成功完成家務有關。
以家務賺取金錢更衍生一系列應用程式,他們可以在完成一系列家務後得到零用錢,或者就單次勞動付款,例如 Homey 提供數碼化家務表,父母在檢查家務完成後發放零用錢,現有約 100,000 家庭用戶。另一個類似的應用程式 BusyKid 則有 25,000 個家庭在使用,讓孩子可以用他們的零用錢投資股票市場。
雜誌「大西洋」作者 Joe Pinsker 就兒童有償做家務的情況,咨詢了一系列專家,發現將零用錢與家務聯繫在一起,長遠而言,或會在無意中對孩子的家庭、社會及個人責任等觀念產生反效果。
研究家庭關係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家 Suniya Luthar 並不反對給予零用錢,但認為家長不應因孩子做了本分,就向其支付金錢獎勵。「難道孩子每次從地板拾起衣服,你就支費給孩子,那可以持續下去?」Luthar 指出:「這是作為家庭一分子應做的事,在一個家庭裡,沒有人願意付錢給你脫掉自己的鞋或衣服。」
在好些地區的文化中,兒童從小就視家務為該做的事,猶他州立大學(Utah State University)前人類學教授 David Lancy,曾研究世界各地的家庭如何處理家務問題。他觀察到在不太富裕的社會中,家庭責任的發展似乎與美國的方式不同,孩子會在 18 個月左右開始渴望幫助父母,他們會做適合年齡的家務,鮮有讚賞,亦沒有任何補貼,「因為主要的獎勵是受到歡迎,並融入家庭活動的流程中。」而孩子所負責的家務也會循序漸進,令其養成習慣,把家務視為自己的責任。
然而,在美國情況有所不同,Lancy 指:「在我們的社會中 —— 我將這一點擴展到大多數現代化的後工業國家,實際上是在否定孩子去爭取幫忙。我們用其他活動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或在他們小睡時做家務,向他們傳達『幫助』是繁重的印象,不意外地,幫助的本能就被熄滅了。」如果在孩子提供幫助時,父母拒絕,當他們年紀漸長,可以真正地幫上忙時,卻已經失去了興趣。為免子女在日後付出時錙銖必較,應從小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而不是將之視為賺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