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總會遇到一些朋友尤為「念舊」,即使陪伴長大的毛公仔已極殘舊,發黃發黑,甚至破爛到不堪入目,多年來把布偶補了又補,他們始終愛不釋手;又或是兒時留下的小汗巾,多年來仍然捏在手掌心不肯放開。這種現象並不罕見,但旁人就是難以理解,為此,英國「衛報」記者訪問了一些有此偏好的人,了解為何他們如此依戀嬰幼兒時期的用品。
這些布偶或是小手帕,正式名稱為「慰藉物(transitional objects)」,由兒科醫生及精神分析師 Donald Winnicott 在 1954 年 6 月的學術論文中首次提出。他文中指,慰藉物能幫每個嬰兒渡過重大轉變:「(嬰兒)由與母親一體的狀態,轉變為母親以外及分離的相關狀態。」信託基金 Winnicott Trust 主席、英國心理學會 British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 會員 Angela Joyce 解釋:「在嬰兒的眼中,自我與他人之間並沒有太大區別,那是融為一體的空間。」但嬰兒身體、記憶及對其他人和物的興趣發展會漸趨成熟,「許多嬰兒會選擇一些特殊的東西,並在(與母親)分離時使用。」
填補空虛感
慰藉物大概會在人生首 6 個月陪伴在嬰兒身邊,物件會具有母親的特質:柔軟、可以撫摸、擁抱及啃咬,助嬰兒順利過渡,「嬰兒與母親之間的空間擴大,被這件獨特物件佔據。」Winnicott 亦將其描述為「第一個自我以外的擁有品。」而除了填補嬰兒的空虛感外,在 Winnicott 的理論中,這些物品亦可以教會兒童如何遊戲,這對於健康心靈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母親與嬰兒之間,有其他物件協助過渡的「協解空間(the intermediate space)」中,孩子的想像力及創造力亦會增長,Winnicott 寫道:「要常牢記,玩耍本身就是一種療法。」
嬰幼兒時期的布偶往往更會成為主人終生「摯友」。現年 32 歲的 Saskia,兒時從母親處得到一個名為 Annie 的布偶,「我很快就脫掉了(她的)帽子,所以我只記得她的禿頭,幾年後她也失去了一隻眼睛,以前我經常把她繞在脖子上,所以她的頭脫落過好幾次,祖母不得不重新縫好。」 Annie 不是最好看的玩具,但 Saskia 對她就是情有獨鍾。
在成長期間, Annie 更扮演重要角色。Saskia 一直難以適應人際社交,終於在 20 多歲時被診斷患有亞氏保加症,Saskia 覺得 Annie 不僅是一個安慰,更助她發掘出藝術天分。「我是一個古怪、有創造力的孩子。我與 Annie 聊天,一起玩遊戲、寫故事。」角色扮演助兒童以別人的眼睛看世界,Saskia 也在考量這是否可以幫助自閉症患發展身同感受的能力。
親情的聯繫
在 Winnicott 發表論文 3 年之後,花生漫畫中角色 Linus van Pelt(Lucy 的弟弟)的安全毯首次出現,Winnicott 後來更請求花生漫畫作者 Charles Schulz 允許他以 Linus 的毯子作為其理論的例證,因現實中不乏與 Linus 相似的人。Anindita Roulet 出生於倫敦,1 歲時曾移居印度,跟隨祖父母居住。事實上,她對同住的這 1 年已經沒有太多記憶,獨是記得她會捉著祖母的紗麗睡覺,回英國時,祖母在她的行李箱裡裝了幾塊棉質紗麗,母親剪成數塊,讓她捏著睡覺。
在 Roulet 的一生中,很多事物都有東西可以取而代之,獨是祖母的紗麗不可以。她與祖母一起度過的記憶消失了,但她對紗麗就是抱持執著,當紗麗用完,祖母會送她更多,或者他們每隔幾年就到訪印度取得,「我(現時) 46 歲,仍會拿著紗麗睡覺。我知道這很荒謬,但我捨棄不了。」
「它非常柔軟,我用右手緊握紗麗,捏在手中,感覺真的令人放心。」她從未讓任何男人介入她與紗麗之間,Roulet 說丈夫認為這是歇斯底里的行為。其實,紗麗除了給予她安全感,意義也隨年月有所增長,它們成為了她與祖母之間的重要聯繫。祖母過身前患上腦退化症,「最後,她忘記了所有事,但每次我去探訪的時候,她都會打開抽屜,拿出一塊紗麗。她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