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眠
攝影:王志元
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知識與書籍的來源及定義已與過往大不相同,閱讀的形式也更加多元開放。從紙媒到網媒,從個人網誌到社群媒體,內容生產者如何取材?選擇用甚麼形式和手法與讀者溝通?「2018 Openbook 好書獎」暖身系列第二場講座,邀請李取中與蕭宇辰對談。
曾在網絡產業工作十餘年的李取中,2010 年創辦「大誌」雜誌,對台灣社群文化造成巨大衝擊,改寫一般人對公益救濟及社會企業的認知。去年(2017)他再度籌辦「The Affairs 週刊編集」,以「7 年創刊 2 紙媒」受到各方矚目。
火紅網絡新媒體「臺灣吧」的共同創辦人蕭宇辰,同時也是「說書」網站的經營管理團隊。旗下媒體新穎的表現形式和普及化的內容,深受年輕讀者歡迎。在進入網絡經營前,他的身份是歷史教師。
紙媒/網媒,這場座談中兩人對於內容產業的現況及經營,有深刻的體驗分享及精彩對談,本文是其摘要紀錄。
- 講題:內容的形狀:從紙媒到網媒再到紙媒
- 講者:李取中(「大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創辦人)、蕭宇辰(「臺灣吧」創辦人)
昔日:人生是從誤打誤撞走過來
李取中看著隔一步就是台下讀者的現場,露出微笑,嗓音堅定而溫暖:「這樣的距離感覺很親密,我們今天就舒服地聊聊天吧。」他先介紹自己在成為紙媒人以前的經歷,原來就讀東海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很是茫然,有感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此決定先簽下軍中志願役,再逐步摸索未知的人生。李取中當了三年半的職業軍人,最後以連長的位階退伍。
其後,他在青輔會(全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現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課程,學習各種電腦技能,如 Office、Photoshop。再以畢業作品,亦即點擊後、畫面能夠凸起或凹落的數碼內容,到精誠資訊應徵。李取中說:「那是 1997 年的事,當天面試,隔天上班。然後,我就成為奇摩站(KIMO,台灣第一個入口網站)的創始員工之一,負責新聞頻道的編集。其實說穿了,就是有個機會來到眼前,誤打誤撞也就進入網絡產業。」
李取中就此開展他的職場人生,包含各種網絡應用的規劃、平台與介面的設計等等,最後他在樂多(roodo)服務,負責「樂多新文創」,當時有 100 多位的外稿撰寫者,提供各種各樣的閱讀內容,並且獲得金手指網絡獎。他說:「網絡產業、網絡新媒體的工作,讓我對『閱讀的形式』這件事,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同時也更能確實掌握到網媒與紙媒彼此之間的差異。」
充滿幹勁與使命感的蕭宇辰,至今有 8 年的職業生涯,前 3、4 年都是歷史教師。「我中學時期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三國歷史,也喜歡打電動,比如光榮的『三國志』系列,或是看橫山光輝漫畫『三國志』。那些『三國志』其實比較接近虛構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不是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後來他選了文組,到台大歷史系就讀,又想著要把歷史當飯吃,那就選修教育學程,以後想當歷史老師。
「但真的是很痛苦的經驗啦。」蕭宇辰很坦白地講:「先是當半年的無薪老師,而後就是南北奔逃啊,因為高中都是獨招,所以我也當了一陣子流浪教師,哪裡有職缺,就去哪裡面試。」
蕭宇辰後來還是幸運的成為歷史教師。在教育現場的他,2013 年時其任職的學校開始透過平板教育的計畫,他也參與其中。蕭宇辰笑著說:「我也是誤打誤撞啦,因為跟著一群大學教授做比較有趣的教育內容,就一頭栽進來數碼的世界。」也因此,他對教育、知識傳播的形式,就有了更多的想像,而不僅僅是局限封閉於紙張、黑板與學校內部,並種下日後踏入網絡新媒體世界的可能。
此時此地:踩在知識與娛樂的中間
講起創辦「大誌」的契機,李取中說:「那時候有本現在已經停刊很久的雜誌叫『2535』,有一期在介紹 2003 年創刊日本的『大誌』,他們是跟 1991 年創辦的英國『大誌』取得授權。當時,我對雜誌作為社會企業,留下深刻印象。」
人生似乎總是不斷地探尋與思索的李取中講述:「人的存在,因為大量聚集,產生社會,也就有許多關係產生,而後更會有各種義務、責任與道德。但有些人就是怎麼樣都沒辦法適應社會。我在想,為甚麼我們要譴責不想、不能工作的人呢?」一直覺得做一本雜誌這件事太有吸引力的李取中,決定向英國方爭取授權,在台灣創辦讓街友販售的「大誌」。
「我覺得不管是哪一種媒體,最難的都是把想要傳達的議題,拓展到更大的族群,而不是原來的圈子。我們的同溫層都很厚,所以你壓根不用奮力去說服無須說服的人,他們本來就知道你想要傳達的事。大聲疾呼是沒有用的,有時反而變成阻礙。」李取中做每一期「大誌」都期許能夠帶來新的眼光,讓人去思考曾經看過、但未有深入思維的議題。他相信:「人是有共通性的,不因語言、文化等等有隔閡。我以為無法傳遞,可能是挖得不夠深入的緣故,一旦你能鑽進背後真正的核心,它一定具有感染力。」
李取中聲色平和地說:「這就是我們在做的努力,必須讓其他原本對此不感興趣或一無所知的人,也有扣合感,這才是媒體的最大挑戰。是以,『大誌』內容,比如環保、性別等議題,其實都偏重,但一般人對它的感覺,反倒是比較輕的。」
蕭宇辰很感同身受,「不是常有觀眾說,媒體充滿腥羶色嗎?而媒體就會說,是觀眾愛看的緣故。但媒體應該先自我反省吧。難道沒有辦法做出把好的內容用對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東西嗎?」
他跟其他三名夥伴開始做具有知識性內容的影片,起初並沒有預料到會怎麼樣,只是單純的想要嘗試。後來獲得廣大迴響後,蕭宇辰反倒非常的驚訝:「原來是有需求的,並不是像大家以為的那樣,沒有人想看。對啊,就像我因為充滿娛樂性的歷史小說、漫畫或遊戲,成為鑰匙,而讓我一腳踏入歷史的領域。你得用別的方法與角度去做,更靈活更生動。」
其後,蕭宇辰與伙伴共同創辦「臺灣吧」,而要組織化這件事,就勢必要拋棄歷史教師的安穩生活。「這也不是有沒有勇氣的問題,畢竟,如果『臺灣吧』失敗,學校還是一直在那裡,我還可以回去。當時,我就是想做一個沒有遺憾的選擇。」
「同時,我也開始在思考,歷史的本質是甚麼?我們可以容許歷史的虛構裡,有多少程度的失真?」這對後來「臺灣吧」的走向,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蕭宇辰將「臺灣吧」定位於教育型新媒體,他說:「我們必須踩在娛樂與知識的中間,讓觀眾自取所需。」所以,「臺灣吧」有黑啤與啤下組織(包含黃紹、白米、藍地、紅瑰)等深切與台灣意象結合的符號卡漫人物,也有各種承載剖析、論述與事實的數碼內容。
蕭宇辰又更進一步說明:「為甚麼是吧(Bar)呢?我們想把知識帶進娛樂場所,也就是顛覆大家對知識交換空間的定見。知識在酒吧裡就不能傳播嗎?應該要先貼近一般人,接近大家,才有可能偷渡真正想說、重要的事吧。」
但他隨後也分享一樁趣事,「我們成立『臺灣吧』後,有一天我接到一個電話,他們說要訂位,兩個人。當下,我真的也不知道該怎麼跟他說明,我們的吧,不是他以為的那個吧。」遂引起哄堂大笑。
未來:讓需求持續累積,讓媒體被人們重新信任
「大誌」的銷售、經營與讀者群穩定後,李取中又想著要做更為全面發展的媒體,「『大誌』終究是有不足的,因為想要讓街友實地販售,它沒有數碼版本,傳播性自然不夠。但我又不想要破壞目前『大誌』的完成樣貌。畢竟它已經是一本即使不容易買到、但每期都大概能賣出 3、4 萬本的雜誌。所以,我就想做『週刊編集』,完成我對媒體的想像。」
2017 年 6 月至今,李取中自言 1 月 1 期的「週刊編集」,眼下還是在初步的階段,現在所展示的報紙型態,只是其中的一種,日後也會推展網絡數碼版本,甚至達到 2 週 1 期、1 週 1 期的出刊量,「主要是,現在大部分人對媒體都失去信賴感。媒體在當代的失能失效,是有滿大問題,後面有太多力量介入。我很想透過『週刊編集』去挑戰媒體的現況,重建人們對媒體的信任度。」
蕭宇辰除經營「臺灣吧」,目前也擔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的管理階層,「網絡新媒體其實是很容易吃土的產業。」台下笑聲不絕。蕭宇辰繼續說:「我其實沒有那麼貪心,甚麼都要沾都要碰,只是『故事』那邊大多是歷史系老師、學生,他們很浪漫,對歷史有熱情,但不知道怎麼管理團隊跟經營。我是去救火的,『故事』真的是很好的概念,是有機會發展起來的,不能不管它。」
再加上,「臺灣吧」建立一套工作模式,財務也算穩定,所以蕭宇辰才能夠兩頭燒。他笑說:「但把自己當兩個人用,一直損耗生命也是不行的,我並沒有打算長期這樣下去,希望慢慢能夠找出方法解決。」
蕭宇辰另外又提到「故事」接受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委託,製作該館期刊「觀.台灣」,踏出從網媒伸入紙媒的第一步:「大家對政府型期刊的印象,應該都會是單調、偏硬吧?但我們做『觀.台灣』就存著顛覆這種想像的企圖,想讓它變得更有趣。」
推薦:「非虛構寫作指南」、「白鯨記」、「地圖之外」、「圖外之地」
李取中最近喜歡的讀物,是威廉.金瑟(William Zinsser)「非虛構寫作指南:從構思、下筆到寫出風格,橫跨兩世紀,影響百萬人的寫作聖經」(臉譜出版):「描述真實的文字能力,表達對世界的看法,都很好,也可能是現在寫作者缺乏的。」
另外,他也推薦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經典名著「白鯨記」:「即使現在讀來,關於人的本質,對體制的批判,以及所有權概念的質疑,依然都教人信服。其實,只要能刺激人思考的書,讓人對現代世界與社會有所省思,都很值得去讀。」
蕭宇辰則是推薦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的「地圖之外:47 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臉譜出版),以及續作「圖外之地:39 個從地圖上逃逸的地理異數,一場新烏托邦的世界探尋」(臉譜出版):「這是一本打破我的想像的地理書,除了透過段落小故事,進行奇特地理現象的描寫,很符合現代人零碎時間的閱讀習慣外,還顯示出我們對地理學知識的缺乏,包含直至 2012 年為止,有一座並不存在的島嶼,還普遍被人們以為存在。讀完會讓人反思,究竟知識的建構與確立,是不是真的永遠顛撲不倒?」
原文刊於 Openbook 閱讀誌網站:https://goo.gl/8tsXWo
好書獎詳情
2018Openbook好書獎
Openbook好書獎第二年,依然以最嚴謹的方式,進行年度好書的評選。每週的初選,再三的複選與決選,不厭其煩地討論、爭辯,細細篩選出 4 大領域共 40 種的年度精彩著作。來自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匯聚不同觀點,除了從文學類、非文學類、美好生活書、童書與青少年書 4 個書類選書外,編審們還誠摯寫下每本書的推薦理由,為不同面向的出版成果謹慎提出本年度的評審報告。
- 【2018 Openbook好書獎-閱讀大使 連俞涵】宣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