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理性至上? —— 我們所遺忘的思想遺產

A+A-
法國畫家 Gabriel Lemonnier 描繪沙龍聚會上,賓客們閱讀伏爾泰悲劇作品 L’Orphelin de la Chine。 圖片來源:Christophel Fine Art/UIG via Getty Images

根據我們時下普遍認知,17 至 18 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奉理性主義為圭臬,被譽為「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開啟人類邁向現代性的大門。不過,專研法國哲學史的澳洲學者 Henry Martyn Lloyd 最近評論指出,後世對啟蒙運動的認識,往往著眼以康德為代表的哲學體系,以為啟蒙就是主張理性凌駕情感,但其實同代很多思想家都充分肯定人類的感官慾望,啟蒙時代的思想遺產比我們所想豐盛太多。

德意志哲學家康德肖像。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啟蒙運動不等於理性主義運動

啟蒙運動始於 17 世紀中旬的科學革命,孕育出 18 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至 19 世紀初,黑格爾開始對啟蒙思想置疑。他斥責啟蒙運動最著名哲學家康德,把人設想為理性主體,使人異化於自然,法國大革命後激進的雅各賓派(Jacobin Club)實行恐怖統治,奉行殘暴的理性主義,便是異化下合乎邏輯的結果。

持續至 20 世紀的著名法蘭克福學派,同樣依循類似進路,批判西方思想體系中的理性主義,與實證主義科學、資本主義剝削、大自然宰制關連。代表人物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阿多諾(Theodor Adorno)甚至推論指,啟蒙現代性與納粹主義和猶太大屠殺一脈相承。

但文章批判指,無論支持還是質疑啟蒙思想的學者,同樣存在偏頗的認知,把啟蒙運動等同理性主義運動,以為啟蒙就代表以理性壓抑人的感官慾望,但史實中的啟蒙運動是百家爭鳴,大部分思想家觀點,其實都有別於康德哲學,更遑論是黑格爾筆下的康德。19 世紀浪漫主義者推崇情感至上,有意無意下,把啟蒙運動模塑成「理性時代」來加以批判,他們筆下的康德式理性主體,往往只是批判理性主義教條而設的稻草人。

自上古時代的斯多葛主義(Stoicism)開始,歐洲普遍哲學思想早已經主張,縱容感官慾望會威脅到人的自由,只有弱者才會淪為情感的奴隸,人在強大的理性和意志導航下方能夠保持自由。在理性和感性的天秤上,啟蒙運動只不過把科學加到理性一邊,同時把宗教迷信斥為激情的奴役,但概括啟蒙運動為壓抑情感的理性主義運動,卻顯然未有把握啟蒙運動的豐富內涵。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肖像。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人類感官不是追求真理的絆腳石

在啟蒙時代的法國,有別於奉理性至上的印象,普遍哲學家都把注意力投放到人類的感官慾望,對於抽象概念深表懷疑。對追求真理與對抗無知,他們不執著理性,反而更重視人的身體感官。被譽視「現代哲學之父」的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及其信徒的思辨哲學,徹底質疑人類感官認知,便經常被當時的法國思想家狙擊,他們主張應該以身體介入世界;甚至可以說,他們試圖開創建基於非理性的哲學體系。

法國哲學家孔狄亞克(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便堅持,所有人類思想其實都建基於感官認知,特別是擺脫痛苦、尋求愉悅的能力。這些動力觸發人的激情與慾望,衍生出語言,令思潮湧現。為確保人際溝通準繩,並緊貼我們的感官經驗,孔狄亞克推崇「原始」的語言,對抽象概念的言辭嗤之以鼻。他相信,只有社會發展出更合乎「自然」的溝通方式,正確的理性思考才得以進行,這意味著理性是多樣、因地制宜,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世標準。

狄德羅(Denis Diderot)亦是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最為後世熟識的,是他在 1751 至 72 年間編撰「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狄德羅平生從不以抽象論文闡釋自己的哲學思想,與同代的伏爾泰(Voltaire)、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及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相似,他偏好創作哲理小說,還會寫實驗和色情小說、諷刺文章及文藝批評。

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狄德羅不仰賴理性,反而較信賴感性,尤其是美學與道德判斷。與蘇格蘭啟蒙運動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相似,他認為道德判斷要建基於感官經驗,與審美經驗不能分割,無論是判斷善惡還是美醜,背後都不需要理性支持。相對於奉行理性而壓抑情感的主張,狄德羅反而認為人不能失去激情與感受,否則無法作出正確道德判斷,終究釀成道德災難。

雖則這派啟蒙思想家對人的情感推崇備至,但不代表他們排斥科學;相反他們認為敏銳的感官和觸覺,是自然科學觀察的重要基礎,正如醫生要懂得觀人於微,敏銳把握病人的身體節奏和症狀。因此,這些啟蒙思想家只是主張,理性與感性兩者不可偏廢,亦反對貶抑身體感官的地位。

過於簡化一股思潮永遠存在危險,在歐洲的啟蒙運動中,既有康德等思想家把理性凌駕於感官之上,但對康德哲學提出異議的思想家亦大有人在,特別是法國流派,他們既推崇身體感官與慾望,又反對把理性與感性分割;後來以反理性主義為號召的浪漫主義運動,充其量只是啟蒙運動的某種繼承與延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