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信奉佛教的人口佔絕大多數。但在南部與馬來西亞接壤的惹拉、北大年、陶公 3 府,主要人口為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族人口。當地近 20 年來,一直有主張脫離泰國的武裝力量與泰國軍隊爆發衝突。儘管衝突在前泰王普密蓬於 2016 年逝世,及全國一年的悼念期間稍有平息,但「德國之聲」記者近日到南部採訪,發現衝突再度加劇。
記者 Julian Küng 提到,當團隊走到泰國南部衝突地區的邊境檢查站拍攝,一名警察迅速從哨站衝出,走向他們。警察其後弄清眾人來意,方才平伏緊張的心情,道出近來邊境的緊張局勢。「國王辭世後不久,情況有所平靜。但現在,悲劇事件再次出現。」炸彈襲撃及槍戰,在數月以來幾乎每天都發生,而士兵及警衛人員都是分離武裝分子的主要襲擊目標。警察指著印上分離組織成員的通緝橫額:「難以形容他們犯下的暴行。」
南部穆斯林地區以獨立為旗幟的叛亂,已有多年歷史。上世紀 40 至 80 年代期間,分離主義者持續發動武裝起義。雖然其後隨著中央政府改變同化政策方針,令分離運動在 90 年代沉寂,但他信在 2001 年上台執政後的強硬態度下,新的襲擊事件再次出現,被指加劇緊張局勢。自 2004 年,暴力事件激增,分離主義力量與和泰國政府間的衝突,至今已令 7,000 多人喪生,近 1 倍人受傷。即使衝突事件近年有所下降,但仍未有結束衝突的解決方案。
長期關注南部衝突的安全顧問 Don Pathan 表示,近日暴力事件升級,是對政府挑釁的反彈。「泰國軍方聲稱,哀悼國王期間襲擊次數減少,是屬於他們的勝利。」而分離組織「北大馬來國民革命統一戰線運動(BRN)」的消息人士認為,過去的襲擊數字減少,出於組織本身決定,而非政府功勞。過去的襲擊波及平民,容易失去支持。他們在 2007 年起,已改變策略,製造難以預測的襲擊,打擊安全部隊掌控局勢的能力及信心。
分離武裝分子的計劃,確實令政府部分產生持續的恐懼。在北大年首府不遠處的前哨基地,士兵忙於觀察往來的所有穆斯林平民。一位軍官指:「伴隨駐守這裡的,是不止的恐懼。不知道叛亂分子下次會在何時何地發動襲擊。而且與身穿制服的我們不同,他們無從識別,難以在民眾之中過濾。」
過去軍方採取武力手段,意圖為衝突降級。前將軍 Piyawat Nakwanich 曾負責南部軍務,亦嘗試以大規模的軍事力量,鎮壓動亂。Piyawat 於 8 月離任前不久,便部署 1 千名士兵,往北大年府農集縣(Nong Chik)守備壓制。然而,部署期間 2 名士兵被槍手擊斃,4 人受傷。Pathan 認為,嚴厲的軍事措施,只會加劇國家與穆斯林之間的分歧:「繼任人不得不處理 Piyawat 強硬手段的後果。」10 月上任的將軍 Pornsak Poonsawas,則採取相對柔和的手段,在一次行動中以指揮官身份,向當地穆斯領袖 Aziz Phitakkumpon 送贈水果籃。
目前,政府任命退休將領 Udomchai Thammasarorat 為和談的首席代表。然而,領導多數分離武裝力量的 BRN 卻沒有參與談判。加上政府拒絕對方引入國際觀察員作馬來西亞以外調解角色的要求,另一位分評論員 Rungrawee Chalermsripinyorat 認為,泰國擔心此舉會令目前的衝突「國際化」,引起更多關注。考慮到 BRN 的要求,亦是其同意參與談判的條件,和談會否進展,目前仍要視乎政府的取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