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tudio 是當代首屈一指的建築事務所,1988 年始創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其較為人熟知的作品包括荷蘭的阿納姆中心車站、鹿特丹伊拉斯謨大橋和德國的平治汽車博物館等,設計從來不落俗套,甚有前瞻性,予人耳目一新的美感。近年 UNStudio 把他們的建築風格帶進香港,參與了西九文化區演藝綜合劇場的項目設計。UNStudio 創辦人兼首席建築師 Ben van Berkel 與 *CUP 分享了他的建築理念以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看法。
建築設計應為人服務 未來建築需要知識與科技
- 圖一:平治汽車博物館;圖二:阿納姆車站;圖三、伊拉謨斯大橋。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Luke Price/Flickr
2016 年,Ben van Berkel 與 UNStudio 另一位創辦人 Caroline Bos 合著了「知識的重要」(Knowledge Matters)一書。他們提出,當代建築模式已經改變,不再是以往由材料及工程主導、由畫圖起至完工止的直線過程;現在建築著重的是「知識模式」,運用「知識」令設計更切合使用者的需要。Van Berkel 解釋,今日建築師之職責是將知識「空間化」(spatialising knowledge),轉化知識為實際方法,應付未來城市將面對的種種問題。
「我堅信建築和設計存在主要是為了服務人,因此它們應具備適應力和預想力。新的生活、工作及流動方式持續要求業界調整自己的策略和對人們需要的理解,建築師的作品及他們的商業模式亦應預料並反映社會變化。」Van Berkel 說。
然而,要達至此目標並不容易,因為建築師自身未必有完備的知識回應社會變化。就如當建築師想設計比較健康並且可持續的室內外環境,就此必須重視與其他界別的專家合作,更需積極探索應用科技到建築方法上,抱住建築和科技兩者相互依賴的認知去設計作品。
上述理念並非空談,而是自 1988 年 UNStudio 成立以來一直實踐的原則。Van Berkel 說,UNStudio 的 UN 本來就是「聯合網絡」(United Network)的縮寫,跨領域地與醫學和環境等界別的專家合作,已成事務所的常態。另外,他在今年 3 月也創立了新公司 UNSense,專門發展「建築科技」,致力研發「感應科技」(sensorial technologies),嘗試利用各式感應器測量人們的生活狀況,塑造能即時回應人體需要的自我學習智能「同感環境」(empathic environments);放諸整個城市,也可透過用「感應科技」收集人群習慣、能源使用和交通運作等數據,尋找改善市區生活質素的方法。
人口增長為全球迫切問題 香港可供外地借鑑
Van Berkel 對改善未來建築和城市發展大有抱負,是因為他知道世界面臨眾多挑戰,而「全球城市可預見的人口增長是我們現時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如今世界已有許多城市房屋供應不足,而這問題愈來愈嚴重」,於是,城市怎樣才能容納人口增長,居住房屋怎樣才能滿足未來需要,就成了建築師的思考命題。
雖然如此,Van Berkel 對未來城市的房屋建設並不悲觀。他觀察,在空間有限、地價高企的普遍情況下,居於城市的年輕一輩對於房屋的期望開始轉變,不再求大型低層的獨立屋,多接受「微居」生活(micro-living)、中高層住宅,以及共享設施(shared amenities)文化。他們這種對現實環境體會後自然形成的社會共識,逐漸催生了一種新的生活模式。
人口密度冠絕全球的香港當然面對著相同問題,而香港解決人口擁擠的種種方式,之於 Van Berkel 來說,卻是非常創新,有可取借鑑之處。Van Berkel 說,香港的「微居」和共享設施其他城市現時亦要欣然接受,「這裡(香港)亦極之井井有條,尤其是其高架行人道網絡,為這城市提供了安全、舒適且可供行走的大型基礎建設」。
- 西九文化區演藝綜合劇場模擬設計圖。 圖片來源:西九文化區
Ben van Berkel 將於 12 月 7 日來港,作演講者參與設計營商週 2018(BODW)。他透露,屆時他將會談及 UNSense 的工作,也會介紹西九文化區演藝綜合劇場的設計。同場的建築專家包括來自日本的伊東豊雄還有澳洲的 Ian McDougall 等。
節目詳情
設計營商週 2018
設計營商週(BODW)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香港貿易發展局協辦,邀請了 70 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為設計創新貢獻良多的專家精英出席。
日期:2018 年 12 月 3 至 8 日
(*CUP 讀者可享有通行證七折優惠,請於購票時輸入推廣號碼「MD3E9CQ」。)
詳情請瀏覽:設計營商週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