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些年,一直在工作以內或外的不同平台推廣藝術和介紹有關一些藝術收藏入門的小知識。
在過程中,主要的挑戰有兩方面:
(一)每個人的出身、背景、思維、審美、品味等都不一樣,加上藝術的好與醜從來都是一個如此「主觀」的個人判斷,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應該怎樣以最深入淺出和「客觀」的方式去介紹和呈獻作為「最大公因數」的經典,好為一般觀眾的品味標準「打定個底」?比方說,打籃球的風格有很多種,但如果你真的想打得好,天才橫溢+自負如 Kobe Bryant 也不得不向「籃球之神」Michael Jordan 的每一個經典手勢動作偷師學習模仿。何解?這正是所謂 Classic 的價值和意義,是每一個認真學習求進的人都不能繞過的 anchor(錨、精神支柱、靠山)。正如我們能想像一個西方現代藝術權威專家說他對畢卡索的認識只是一知半解嗎?不可能的,對嗎?
(二)在今天的當代藝術世界中,主流仍是以「突破傳統」、「確立新的藝術定義」等驚世駭俗的姿態作為奮進目標。在這個「為創新而創新」的潮流底下,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應該怎樣重新思考和發掘傳統美學的價值,進而以一個符合當代審美觀的形式,令當下的觀眾都可以感受和明白到這句出自邱吉爾的名言「傳統斲喪,藝術就像羊群走失了牧羊人」(“Without tradition, art is a flock of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的道理?
在此環境下,我們究竟可以怎樣學習欣賞藝術品?進而開始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收藏?
第一,也是我經常強調的:多看展覽。惟有這樣,我們才可對自己的眼光和品味有更多了解。例如:假如你在中環上班,大可以在 lunchtime 時間在皇后大道中 Zara 逛完後走進旁邊 H Queen’s 中的任何一間畫廊,方便非常;而每間畫廊(大部分均是行內公認的「世界頂級」喔!)的展覽方向或風格都不一樣(有中式有西式,有彩色油畫有黑白水墨畫,有繪畫有雕塑有影像)實在是應有盡有,目不暇給,總有一間/一位藝術家/一幅作品能令你心動的吧!
筆者在上周就去了 Galerie Ora-Ora 的最新展覽「黑:不止於色」,特別推薦其中來自香港現居德國柏林的藝術家 Carla Chan,她展出的其中一件當代數碼裝置水墨作品,真的嘆為觀止!但若果你嫌裡面的東西太離地又唔夠 local,說不定正在中環中心地下 H6 Conet 舉行本地藝術家群展也許更啱你口味?總之無論看的是甚麼類型或哪一個 price range 檔次的藝術,多看就好。
其次,對於藝術新手來說,一般建議可先由一些你個人單純地喜歡,真正令你內心感動,覺得容易理解,或與自己文化背景或個人經歷有關藝術家和作品開始著手。千萬不要被新聞中經常看到的「某某藝術家的藝術品又以天價成交!」等報道所誤導,以為藝術品都是那班有錢土豪玩家的離地遊戲。真的,一萬幾千也絕對足夠購買一件不錯的藝術品,視乎你是否願意開眼,以及花一點時間用心做一點 research 功課而已。
常言道:「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一種興趣的。筆者的個人經驗是,藝術品就像音樂一樣,往往可以在你的人生低潮時給你一點鼓勵,給你一些支持。而藝術收藏更是一個不斷地為我們大開眼界的旅程,讓我們結識來自不同地方/界別的志同道合朋友(無論是在世的還是已故的),令生命從此不一樣地精彩,不再孤單。
至於有關作品在日後或許出現的意想不到的升值機會,更是每天與作品朝夕相對期間所得到的雙眼滋潤、心靈安慰等非金錢回報以外的不可多得的 bonus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