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上,絕大部分國旗都是長方形,圖案不外乎條紋、星星或十字架,顏色都以紅、白或藍為主,但明明沒有國際條例規管國旗樣式,為何設計卻如此趨同?就在這個國際舞台上,尼泊爾偏偏就是不跟從國際慣例,國旗以兩面大小不一的三角旗組合而成,形狀奇特,究竟是甚麼原因令尼泊爾國旗別樹一幟?
長方形國旗的由來
現代意義下的國旗,其實到相當晚近才出現。在 17 世紀以前,民族主義觀念還未興起,相對還未成形的民族身份,一個人的地方出身,或者其從屬的領主身份,反而更為重要。雖則國王出巡時,隊伍都會高舉旗幟,但那個通常是王室家族的紋章,一旦王朝更迭,旗幟便會改易。除此之外,出現最多旗幟的場合莫過於戰場,但那些旗幟通常標示軍團,很少用來標示國家。
直至進入大航海時代,旗幟意義開始改變。旗幟研究中心(Flag Research Center)高級研究員兼聖荷西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教授 Scot Guenter 解釋,大航海時代是全球化開端,各國商船在縱橫交錯的航道上相遇,至約莫 18 世紀晚期,愈來愈多船隻以懸掛旗幟,標示所代表的國家勢力。
當時亞洲國家懸掛的旗幟都形狀不一,既有長方形、亦有三角形,部分旗幟末端呈分叉狀。不過,航海世界以歐洲為主導,美洲殖民地亦跟隨歐洲宗主國,旗幟以長方形設計為主,令長方形成為世界主流,及至 19 世紀中期,亞洲各國都爭相仿傚,但尼泊爾卻是當中的例外。
來歷不明的雙三角旗
現時的尼泊爾國旗,以紅色為主、以深藍色圍邊,上方的小三角有白色月亮、下方大三角有白色太陽。如此獨特的設計,背後想必有說不完的傳說。但美國尼泊爾文化組織 Motherland Nepal 創辦人 Anil Pandey 大潑冷水,坦言國旗歷史面目模糊,「沒有人確實知道是誰設計的。」
尼泊爾知名學者 Dayaram Shrestha 追本溯源,推斷國旗設計最早可追溯到公元 450 年的尼波羅國(Licchavi Kingdom)時代,但欠缺文獻支持;尼泊爾人則普遍相信,國旗是國王 Prithvi Narayan Shah 在 1700 年中葉統一國家後出現,但沒有足夠出土文物佐證。而按推斷,旗幟應該是 19 世紀期間統一標準。
到 1928 年,法國有書籍複印尼泊爾國旗樣式,設計與今日相似,但以綠色圍邊,日月上分別畫有人面。此後不久,旗幟顏色轉變,最終 1962 年國家憲法訂明,國旗以紅、白、藍三色組成,但背後原因不明。
對於旗幟上的月亮和太陽,有意見認為乃分別象徵 500 年間尼泊爾兩大王朝沙阿(Shah)與拉納(Rana),亦有意見指象徵自豪與和平,更有人形容象徵尼泊爾的永恆。至於國旗上的顏色,尼泊爾政客 Biraj Bista 揚言,紅色代表熱血、藍色代表和平。不過 Guenter 卻提醒,尼泊爾國旗的各種象徵意義從不固定,不同解釋都是後人穿鑿附會。
至於形狀方面,尼泊爾和印度的傳統都傾向用三角旗,而非長方形旗幟,當地印度教和佛教寺廟,都有很多相似的三角旗,顏色以黃色或橙色為主。
尼泊爾國旗之所以保持這種傳統形制,Guenter 相信與尼泊爾相對獨立有關,歷史上沒有外來勢力強迫他們改變慣例,又或者在他們國土插上其他旗幟;尼泊爾作為內陸國家,又不甚參與大航海時代的貿易。於是乎,尼泊爾的國旗依循傳統,在沒有外力介入下顯得別樹一幟,如今很多尼泊爾人更以此為傲,成為民族自豪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