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 —— 維持中國海上國界完整的第三艦隊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早前媒體以「扇貝戰爭」,形容英法漁民為扇貝捕撈問題發生的衝突。雙方以漁船對撞,幸未釀成流血事件。漁民之間的捕撈爭執並不罕見,但假如其中一方換為中國漁民,結果會否只限於此便不可知。因為近年來,中國漁民正以「海上民兵」的姿態,縱橫四海。他們既有一定動員能力,卻非編制內的正式部隊,儼然中國海軍、海岸警衛隊以外的「第三艦隊」。

美國國防部 8 月份的年度國會報告,便曾提及中國漁民。報告稱呼具動員力量的中國漁民為「人民武裝部隊海上民兵(People’s Armed Forces Maritime Militia)」,並呼籲予以關注。「民兵(Militia)」為中國武裝力量的一部分,國防部為其冠上「民兵」之名,亦即判定「海上民兵」屬中國民兵系統、乃具動員能力的平民武裝預備隊。海上民兵的最大作用,並非打仗,而是「在脅迫性行動(Coercive activities)上發揮重要作用,無需戰鬥,以實現中國的政治目標。」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 Scott Swift 早在 2016 年便向記者表示,正關注中國海上民兵的動向:「我們要謹慎,不要視之為烏合之眾,他們的組織力很強。」他認為在嚴格意義上,海上民兵並非軍事力量,很大程度上是獨立或組成個別隊伍行動。但「獨立」並不代表「任意」,其背後有著明確的指揮及控制。

2014 年被撞沉的越南漁船。 圖片來源:路透社

儘管一群海上民兵沒有真正的武裝力量,但值得警剔之處,在於其「捨身攻勢」。據報道,許多漁船均加強船體,以作撞擊對抗。2014 年,中國其中一間國有石油公司於越南聲稱的專屬經濟區內架設石油鑽井平台,引致雙方對峙,多艘船體發生碰撞,期間有中國漁船把越南漁船撞沉。2016 年,有報道指在海南省,政府以補貼方式,鼓勵漁民棄用木質船體,採用較重的鋼製船隻。

除了神風式撞擊外,中國海上民兵更有一件無上利器 —— 其驚人的數量及動員能力。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教授艾立信(Andrew Erickson)在其網誌評論:「據了解,只有越南擁有大致相等的力量,但與中國等級不同,北京明顯擁有世上規模最大,能力最強的海上民兵。」2016 年,韓國海岸巡防隊在韓國海域截停兩艘非法捕魚的中國漁船,隨即引來同一作業群組近 30 艘中國船隻糾集,並與巡防隊船隻發生碰撞。

假如說中國人口眾多,那漁船數量、從業者眾亦是理所當然?此則可從美國國防部去年的國會報告一探究竟。報告指,在 2016 年,中國的漁船數量激增;同一年,解放軍裁軍 30 萬。退伍軍人,正是中國民兵組織優先招募的目標。而以民用船隻包裝的最大優勢,在於為中國提供有利屏障。即使「漁民」因進入領海爭議區域被捕,其他國家亦難以拿出証據證實「漁民」背後受到其主權國操控。

此外,艾立信認為,現時中國的海上民兵與中國海軍、海警的三方協調組織行動愈趨成熟:「2017 年,中國便在菲律賓佔有的中業島周圍,部署由海軍、海岸警衛隊和民兵組成的協調行動。」2016 年 8 月更有超過 300 艘中國漁船,在中日主權爭議島嶼尖閣諸島/釣魚台周圍水域行駛,其背後有 15 艘中國海岸警衛隊艦隻護航;稍後海軍艦艇亦駛至附近一帶。

中國漁船於 2017 年在黃岩島作業,後方為中國海岸警衛隊艦隻。 圖片來源:路透社

從上述例子發生的地點中不難發現,海上民兵出動的地方,不少都是中方聲稱的主權爭議區域。中國高層曾在 2013 年到訪海南省,並讚揚當地的「潭門海上民兵連」,為黃岩島的「海洋維權」行動作重大貢獻,並鼓勵他們「打更多的魚、打大魚」。海洋民兵之所以能「打大魚」,在於民主國家的正規武裝力量,在打擊非正規隊伍時,往往需要採取恰當武力執法。面對海上民兵低強度的行動,正規部隊要謹慎處理,亦因此顯得被動。

謹慎並非沒有代價,50 至 70 年代,英國便在與冰島漁民的「鱈魚戰爭(Cod War)」中吃盡苦頭。英國漁船在冰島漁船阻撓下無法捕魚,皇家海軍雖然強大,面對實力較弱的冰島艦隻和漁船卻顯得克制,以免事件升級。縱有前車之鑑,但 21 世紀的海上混合戰爭,仍處於早期階段,各國如何汲取經驗,應對海上威脅,仍有待觀察。